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 > 南京
投稿

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下的老城新生,南京秦淮区如何做?

2022-11-09 10:26:40 来源: 责任编辑:

 作为南京的主城核心区,南京市秦淮区承载了深厚的城市底蕴。由于空间受限,如何拓宽老城发展空间、激发产业动力,成为城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十年时间,秦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率先开启硅巷建设,深度融入全市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局,构建起以白下高新区、秦淮硅巷、以及南航大、南理工创新湾区为主阵地的创新格局。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端人才均实现数倍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跑赢GDP增速……如今的秦淮,城区能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站在新起点,来看锚定“特而精、最南京、高质量、现代化”中心城区定位的秦淮区,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厚培创新沃土

过去十年,秦淮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642.81亿元增长至1324.4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了翻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从38880元增长至74597万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端人才均实现数倍增长。

图片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十大报告,为经济大省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五年,南京矢志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做示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初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对秦淮来说,科技创新始终是近年来工作的关键词。南京是较早推行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秦淮区作为中心城区,近年来围绕数字经济等优势领域,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和龙头项目,不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2020年12月,南京首批获得路测牌照的5辆无人智能驾驶车辆在秦淮开跑,南京市首个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在秦淮正式落成。目前,全区已集聚车联网关联企业超过260家,其中产业核心企业55家,拥有超亿元企业11家,上市(挂牌)企业5家。这些,都是秦淮区迈入数字经济转型“快车道”的缩影。

虽然是老城区,秦淮区数字经济依然焕发蓬勃生机。秦淮集聚了大批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具备大院大所多、大企大师多的科研平台优势,同时也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沃土。

目前,秦淮区已经初步构建起“巷湾园”的创新格局,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一批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重点产业在此集聚,围绕这些产业,秦淮大力培育“产业链、生态圈、企业群”,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效应初现,产业规模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秦淮区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4.27亿元,从业人数4.7万人,同比增长10.5%。

连续五年,秦淮区聚焦科技创新召开全区创新大会,并为此发布区委“一号文件”,连续五年将集聚创新要素与全区发展相融合。为打造主城区创新高地,今年秦淮区更是瞄准创新企业等制定18条具体措施。

党的二十大会议结束之后,秦淮区随即安排部署当前重点工作,提出了要加快推进“特而精、最南京、高质量、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努力在新的起点上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秦淮图景

落到实处,秦淮将如何行动?下一步,秦淮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走好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夯实经济基础、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秦淮综合实力。

未来,秦淮区将以历史文化为核,新信息技术为媒,全力创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培育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四大新兴产业,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城市更新下的“产城融合”

今天的城市更新,不光是一个城市修复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塑发展新空间的过程。

秦淮面积仅49.11平方公里,空间受限是秦淮区发展的突出瓶颈。为此,秦淮区形成了“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的整体发展格局。目前来看,“激活存量空间”已经成为秦淮区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内容。对明城墙围合、历史资源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老城区,秦淮区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有机更新的方法,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

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科技创新赋能寻常巷陌,让闲置厂房变身科创载体,秦淮区在全市率先“破题”打造的城市硅巷,已经走出一条老城创新的“秦淮路径”。

图片

图源:秦淮发布

科创载体建设对城区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科创载体的助力下,秦淮区“科创”属性愈发鲜明。全区建成了一批城市硅巷、创新社区,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中心化、全孵化链条式发展模式,打通科创人才、科创项目、科创平台成长的物理承载空间。今年上半年,秦淮区新增2家国家级科创载体,国家级科创载体数量达9家。目秦淮区现有的56家科创载体,培育了全区40%的科技中小企业、3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50%的瞪羚企业,387家在孵企业获得投融资5.76亿元,新增有效知识产权数1989件,增幅达120%。

城市更新,也是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一次全新优化。以科技赋能城市更新,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秦淮区持续聚焦特色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白下高新区加大招引力度重点发展车联网等产业;悦动新门西产业园充分发挥联通物联网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物联网产业;南航秦淮创新湾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等产业;南理工秦淮创新湾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优化科创载体产业布局……随着“白下高新区+秦淮硅巷+南航秦淮创新湾区+南理工秦淮数字经济创新湾区”的产城发展格局的基本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在秦淮落地生根。

人才方面,南理工·秦淮数字经济创新湾揭牌仪式举行。秦淮区与南京理工大学双方合作共建“南理工·秦淮数字经济创新湾”和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将聚焦数字经济赛道,深化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和深层次合作,打造数字产业高地。

从赋能老城的硅巷建设,到拥抱高校的湾区建设,秦淮区与南航、南理工推进校地融合的创新湾区发展模式。南航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一期开园,已入驻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校友企业26家,引进服务机构8家。南理工数字经济创新湾正加快推进,以打造南理工大学科技园2.0为目标,加快载体统一托管、成果资源导入。

正如秦淮区委书记吴炜所说:“要以科教兴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拓展校地融合内涵,进一步健全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的智力支撑。”

连续两年,南京将城市更新作为支持秦淮区发展的“一件大事”。无论“硅巷”的率先破题,还是产城融合,秦淮区都趟出了探索科创载体创新的新路子。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