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 > 南京
投稿

南京秦淮区这十年:老城新生,打造南京主城创新高地

2022-08-12 10:45:55 来源:江苏新闻 责任编辑:苏阳

 2013年,南京市区划调整,原秦淮区和白下区合二为一,新秦淮自此而生。

十里秦淮美,十年秦淮新。作为全省面积最小城区,秦淮区围绕“老城新生”做好文章:十年间,秦淮区GDP从2013年新秦淮成立之初的604亿元增长至1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56亿元增长至110亿元,二者均实现翻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从3.96万元增长至7.5万元。

如今的秦淮,旧布局持续优化,新活力大幅释放,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秦淮区用心用情用力,以十年时间完成了飞跃式的成长蝶变。

在秦淮区委书记吴炜看来,“城市更新”是秦淮区十年之变的最大亮点。立足“特而精”“最南京”的定位,秦淮区以“城市更新”的主中轴托举起新城老城和谐共进的新未来。

老城换新,要“气质颜值”也要“幸福指数”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作为南京主城核心区的秦淮区也不例外。

然而,涵盖了全市五分之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三分之二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秦淮区,在为南京带来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也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更高难度。

基于此,秦淮区以“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为主线,将关注点从建筑、街巷转向了人,既追求城市“气质颜值”,也保证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掉队。

其中,小西湖片区改造就是秦淮区乃至全市城市更新的示范样板。

曾经的小西湖片区可谓“老破小”,存在诸多不足:房屋拥挤破旧,布局混乱;大量违章乱建,安全隐患严重;水电等设施布局不完善,更无绿地公园、公共广场等设施。

秦淮区在谋划小西湖片区改造时也面临居民多元需求的难题:一部分居民世代居住在此,故土难离;一部分期盼搬迁,改善居住条件。要保证所有居民的“幸福指数”,秦淮区探索出一条老城更新的新路子。

这条新路便是一改往日“拆改留”,转向“留改拆”,将“留”置于优先位置。通过与建设方、专家、居民等多方共商、共建、共享,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改造,在尊重居民生活品质要求的同时,也让城市改变了旧模样。

“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还贯穿于荷花塘片区、石榴新村片区、小松涛巷、大阳沟等项目中,虽然面临的具体情况和困难各有不同,但秦淮区始终坚持将老城换新与改善民生共融共促,在城市更新中不仅“以人为本”,更“以人为首”。

除了高品质保护更新老城,秦淮区也高质量开发建设新城,让老城新城融合共生。

49.11平方公里的面积让秦淮成为了全省区域面积最小的城区,空间受限是秦淮区发展的突出瓶颈,因此,开发建设新城成为秦淮区发展道路上的必要手段。

对于人口密度大、功能承载多、环境容量小的老城区,开发建设新城的主线便是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

一方面,秦淮区围绕“螺蛳壳里做道场”,利用旧厂房、旧仓库、老商业和老旧楼宇,改造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载体,建成一批城市硅巷、创新社区。另一方面,跳出老城建新城,对城墙以外的新城地区实施高水平的规划建设、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形成新的中心和强劲增长点。

道路需要方向引领。连续两年,南京将城市更新作为支持秦淮区发展的“一件大事”。无论小西湖片区的更新模式,还是主城“硅巷”的率先探索,秦淮区依托“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为全省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提供了独特的“秦淮样本”。

“巷”“湾”联动,打造主城创新高地

闲置厂房摇身一变成了创新创业载体,秦淮区打造的城市硅巷,不仅是老城新建的优秀案例,也是秦淮区打造中心城区创新高地的有力佐证。

2018年,南京启航“秦淮硅巷”建设,将老校区、老厂区、老园区改造成创新综合体,形成星罗棋布的城市硅巷,逐步发展成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阵地。

在南京老棉纺厂旧址上,便诞生了一处闪耀创新活力的秦淮硅巷——悦动新西门。秦淮区通过楼宇更新,将旧厂房变成新兴创新集聚地,之后引进联通物联网、丰疆智能、和尔泰等新兴物联网企业。目前,悦动新门西已集聚约30家科技型企业、近10家科研合作中心和4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超2200个就业岗位。

秦淮区的创新格局里,除了“巷”,也有“湾”。

这个“湾”即大学创新湾。秦淮区联合高校优势学科、研发平台和龙头企业,与南航、南理工合作打造创新湾区,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利用大院大所大企的优势牵引和资源加持,让大量创新创业力量集聚于此,创新湾区的蓬勃活力正一步步照亮秦淮大地。

目前,秦淮区19个城市硅巷、56家科创载体蔚然成势,在主城构筑起一片科创森林:培育全区近40%科技中小企业,近3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50%的瞪羚企业,区域产值超300亿元。

凝聚创新之力的“巷”与“湾”,也为秦淮区“专精特新”发展创下一份好成绩:围绕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培育的“产业链、生态圈、企业群”,产业规模正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在“物联网+区块链”发展上走出首创效应;在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中,形成两项行业标准立项,集聚了大批技术密集型工业项目。

秦淮区厚培创新沃土的信心与决心,从近年来该区围绕“创新”谋篇布局的频繁举措中可以直观看出。

连续五年,秦淮区聚焦科技创新召开全区创新大会,并为此发布区委“一号文件”,连续五年将集聚创新要素与全区发展相融合……为打造主城区创新高地,今年秦淮区更是瞄准创新企业等制定18条具体措施,全面创新和全域创新的大格局加速铺开。

文旅融合,构建宜居“新秦淮”

一部秦淮历,半部南京城。

从“桨声灯影”秦淮河到“天下文枢”夫子庙,从“南京建城原点”的古越城到“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明城墙,历史脉络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秦淮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IP,打造出一批风格迥异、特色彰显的文旅项目。

科举博物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重量级文旅项目建成开放,老门东、熙南里等历史街区焕发新活力,新街口、夫子庙两大商圈比翼齐飞,秦淮有戏、夜泊秦淮、《秦淮故事》系列文学等新业态生机勃勃……秦淮区以“一城一河”为统揽,正加速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文旅高地。

一组成绩可以证明秦淮文化IP的成色与价值:2019年9月,秦淮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7月,夫子庙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同年12月,秦淮区荣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在全省高质量考核中,秦淮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列全省33个城区中第二位。

十年来,秦淮区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围绕文商旅融合的大命题,力争全域“有戏”,打造精致城区“风雅秦淮”的IP形象,形成了一张集自然景观、城市历史、人文精华于一体的文化名片。

除了打造十里“风雅秦淮”,城区品质的提升,还需要写好“绿色”文章。

秦淮以水为脉、因水而兴。一直以来,水环境提升被秦淮区列为全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近五年来,秦淮区完成黑臭河整治30条,实施河道水环境提升27条,8个市考以上断面连续两年稳定达标,基本实现全域Ⅳ类水目标。

秦淮区大力做好“水”文章,将曾经的黑臭河焕新为居民家门口的水韵花园,如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已成为秦淮区大小河湖的现实写照,一幅“天蓝、水清、岸绿”的生态河道,构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秦淮生态新格局。

过去十年,秦淮区曾创下多个“第一”:在全省高质量考核中位居城区第一位;2020年GDP增速达6.2%,位居全市各区第一位;白下高新区连续五年在省级高新区排名中位列第一方阵……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秦淮区也将以“勇毅笃行,长风万里”的姿态,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发展故事。

文章来源:江苏新闻 责任编辑:苏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