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投稿

一部江苏工笔画的珍贵图鉴

2022-08-16 16:47:00 来源: 责任编辑:

 

陆治 《梅石水仙图》

文徵明 《万壑争流图》 

恽寿平 《国色春霁图》

陈之佛 《秋菊白鸡》

□ 本报记者 顾星欣 姚依依

江苏省美术馆日前推出以“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为主题的展览,展出明清至今近200件作品,让观众直观、系统地看到了从明代以来江苏工笔画的传承演变和发展。近日,由江苏省美术馆与新华日报联合推出的公共教育项目《大家说画》,邀请周京新、高云、薛亮、喻慧等多位著名画家,来到展厅现场说画,为观众解析展览精华。

【周京新】

江苏工笔的重要气质:艺术表现性

“‘江苏工笔画600年’这场展览,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江苏工笔画600年来的图鉴,也是一部江苏工笔画的视觉美术史。”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说,这不仅是一场令我们有“穿越感”的展览,同时也是一场能够让我们思考的展览。

自宋以来,艺术家通过风月、花鸟的观取来阐发内心情绪,为工笔之盛开启了千年的生长路径。明清之际,伴随着江南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兴盛,江苏工笔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著名的“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领衔人物,是我国明代中晚期诞生的规模最大的绘画流派之一,他们的作品也成为本次展览上的重头戏。

周京新以展览中仇英的《文徵明像》为例,阐释工笔画如何在刻画人物中做到细腻传神。“这幅画的风景部分,是仇英比较擅长的青绿山水。画上的文徵明坐在树木丛中的青石之上,神态怡然自得。” 周京新特别指出,在整体的人物刻画上,仇英用的是比较硬朗的线条,在勾勒设色之后,又沿着衣纹线条附着勾了一道白线,增强了衣纹的体积感。“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用心看一下,当你穿着颜色相对较淡的衣服时,在自然光的作用下,衣物边缘就会呈现这么一种‘光感’。这体现了古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传统中国绘画在画人物肖像时讲究“传神写照”,传神是第一位的。“仇英笔下的文徵明面含微笑。群山环抱、林荫下青石上这么一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文徵明先生,我似乎都能感觉到他胸口在呼吸。人物的传神表现,其境界之高妙莫过于此。”周京新感叹。

陆治是“吴门画派”继文徵明之后的领军人物。他的山水受“吴门画派”影响,也吸取了宋代院体和青绿山水之长,用笔劲峭,意境清朗。这次展览中,陆治的《梅石水仙图》是一幅优秀的工笔重彩画作品。周京新提醒观众留意,这幅画虽然尺幅不大,但素材取材非常丰富,通过水仙、梅花、湖石和灵芝的组合,整个画面看起来清新雅致。

“我在读这件作品时有个特殊的感觉,感到它有一种现代感。这种现代感从何而来?它具有一种设计性,布局独具匠心。”周京新讲解道,画面中的水仙梅花都是从中间部分向上展开,这种构图使画面形成了特有的装饰感。此外在画面上所出现的素材中,我们能看到平时在生活中很难看到的灵芝。“整幅作品可以说由奇出发,归于文雅。我们在读画的时候,可以近距离细细体验。”

清代画家袁江的山水画《海上三山图》,是一张尺幅较小的作品。“袁江的界画非常著名。所谓界画,也就是表现亭台楼阁的作品。在《海上三山图》这幅画中,袁江将亭台楼阁元素表现到极致,传递出海市蜃楼、人间仙境的飘渺之感。山景部分采用了以勾带皴的手法,呈现出山石特有的肌理感。”周京新在分析这幅画的艺术特色时指出,“袁江画的亭台楼阁往往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在空间上的不可思议。通过虚实相映,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质与神秘感。”

周京新概括说,本次展览的古代部分名家荟萃,当代部分异彩纷呈,共同呈现出600年来江苏绘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沉淀的一个重要气质,就是艺术表现性,也即我们经常说的“写意性”。特别是到了当代,这种表现性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的趋向、更丰富多彩的题材选择。由此我们能看到,工笔画的边界在不断地被拓展和创新。

【高云】

工笔人物,“神”是最高境界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形态。全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讲解说,中国画在学术上分为工笔画和意笔画。工笔画的“工”字,意思是专注、精细的刻画,而意笔画的“意”则指向快速释放、自由表达。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意笔画,最终都要透过物象来写意。所谓写意对于人物画而言,讲究的是“以形写神”,“神”是最高境界。

“很多人以为西方绘画写实能力强,其实我们中国绘画写实能力一样很强。”高云以现场的工笔人物画《王麓台小像》为例,这是清代画家禹之鼎为“四王”之一的王原祁所画的人物肖像。“仔细看这张脸,虽然尺寸很小,大概只有两厘米,但如果放大了看,画中人的头发、松散的胡子、下眼睑的眼袋,以及他历经沧桑的眼神,都画得非常传神。” 高云说,我们有句话说“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就是“尽精微”,“通过这张画我们可以看出,画中人无论是眼神还是表情都是很松弛的。这是在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绘画,传递了人物安详的神态。”

“明代仇英题款的《曲水流觞》这幅画上,一个特点就是人物非常小。在山水画中这种叫做点景人物。”高云说,古画上的点景人物虽小,却通常画得很精致。人活了,景观才有生命。今天我们不少山水画家只注重山水,却常常忽略了画人物,这是很可惜的。其实山水里有了云雾、有了泉水,再加上人物,这才是活的山水,才能够让人走得进去,享受山水带来的怡然自得的情绪。这幅仇英题款的山水画作品画的是曲水流觞,展现了古人的风雅生活。画中人非常小,一个人也就两厘米高,但画得很精致,放大了看,每个人表情刻画得都很到位,人物的动态、服装、造型都很生动具体。

步入当代,江苏工笔画创作在内容题材和形式语言上都做了持久的拓展与探索。艺术家在观念更新的同时,综合使用各类丰富的媒介与材质,对传统工笔画的当代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回应。

现场展出的工笔人物画《对话安格尔》是高云近年来的创新之作。谈及创作经历,高云介绍,这是带有探索、实验、研究性的作品。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肖像画举世闻名,当时自己尝试再创作,将安格尔作品中原有的西画独特的明暗关系全部去掉,用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手法重新诠释。但是这样一来难度非常大,因为缺了明暗关系,就很难表现人物的厚重感与体积感。“所以刚开始创作时,画不出来,很恼火,连笔都摔了。” 高云回忆,自己经过慢慢探索,终于表达出来了,最终这系列作品取得了成功。

高云说,这张画的意义是“对话”,“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传统,工笔画是中国绘画的传统,其实这幅画也表达了东西方两种传统艺术的平等对话,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薛亮】

山水相映,笔墨洞察物象

明清之际,文徵明、唐寅、仇英、袁江、袁耀、曾鲸、禹之鼎、恽寿平等都对工笔画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影响。

“吴门画派”的工笔画以笔墨洞察物象之造型与性格,抒发知物求真的意愿和旨趣。一幅《万壑争流图》,在开合张弛之间诠释了山水间的“只此青绿”。“这是‘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文徵明的画作。难能可贵的是,文徵明在画这幅作品时已经81岁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画院院长薛亮用开合有度来形容这幅画,山石大小相间,富有节奏感,树与石之间产生了协调有机的联系。近距离观赏这幅《万壑争流图》,可以发现奔流的水纹细如发丝,一丝不乱,薛亮解释,文徵明有粗纹细纹两种画法,这是典型的细纹画法。“这是青绿的细纹,对文徵明来说是拿手好戏,他的青绿山水堪称一绝,清气扑面,没有俗气,一股雅气。”

一幅巨幅画作上,烟波浩渺,黄鹤楼在烟波间巍然矗立。这是“吴门画派”苏州画家谢时臣的《黄鹤烟波图》。巨幅山水正是谢时臣的“拿手好戏”。“他师发于吴门世家的沈周,同时又吸取了明代浙派的山水画技法,在沈周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写生元素,其绘画注重对阴晴雨露、风霜雷电的描写。”薛亮说。该作品构图以水面为主,先用细线勾结构,而后用淡墨渲染。黄鹤楼外极目远眺的远山,同样是用淡墨渲染,山水相映,构成了画面咫尺千里的空间感。薛亮还补充,谢时臣生活的年代中,苏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他以卖画为生,因此在很多画作中可以看到他既照顾到客人需求,也把个人的风格融入到了作品中。

从宋人继承而来的明清工笔画通常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以达到神态与形体的统一,并将其与“粗笔”“率笔”对比并置。作为京口画派的“第一人”,本次展览中清代张崟的《山岩试茗图》就是此类作品的典型。“他有别于‘吴门画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有自己的独创性。”薛亮将其总结为:在精到的地方极其精细,在粗放的地方也能放开笔墨、率意表达。这张画作大致描写了几个登山的人准备到山上的亭子内喝茶,重在景色描绘,人起到点缀作用。薛亮还为大家揭示了一个精巧之处,画面下方的斜线排列的三块石头,作者中间用了留白,使得三块石头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出现了节奏感。“这样的构图按理说很犯忌,但巧妙在于,作者用五棵树打破斜线,树型处理上参差错落,前后左右恰到好处。顺着树木向上看去,画面中部一层云气,远山用重墨涂抹,这种皴法,大家习惯称其为披麻皴,但是张崟所用的披麻皴和别人有所不同,他是长披麻短披麻交叉使用,虚实结合,别具一格。”

【喻慧】

惟妙花鸟,时代中的创新

在惟妙惟肖的工笔花鸟画中,有一幅画格外具有动感。一只老鹰横空飞过,直接袭击了一只飞翔的、体积比其大很多的天鹅。这幅《鹰击天鹅》由明代画家殷偕所作。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喻慧告诉大家,这幅画从宋人风格沿袭而来,画中天鹅羽毛的质感,以及鹰爪在空中的动作,当时没有摄影,完全是画家根据一瞬间的记忆来复原场景,却能做到结构极其准确。“宋人绘画,我们说在花鸟画的整个体系里面应该是最高分,高在哪里?并不是画得够细,而是观察的能力和捕捉瞬间的感觉。对于事物观察的精准和表现方法的多样,创造了一个时代的高峰。”以《鹰击天鹅》中的芦苇为例,其结构十分准确,但画法并非双勾,而是用颜色点出来,和画面非常协调,这也让这幅画成为传世名作。喻慧还补充道,作品创作于万历年前,殷偕是一位宫廷画家,当时的皇帝不仅会画画,也会赏画,因此殷偕到了画院体系中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本次展览中有一部分名为“画学南田”,南田是谁?在江苏工笔画历史中又有怎样的影响?在恽寿平的一幅《国色春霁图》前,喻慧向大家揭秘:恽寿平别号南田,所以有时大家称其为恽南田,其与弟子形成的常州画派对后世的花鸟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恽南田早期也是画工笔画的,但是他后来创立了没骨画法。没骨画法和传统工笔画的区别在于,工笔画是双钩,一个物体用线条把它的轮廓框起来,然后在里面填色。而恽南田的没骨画法,是直接先画颜色,需要的地方再勾线。比如这张画中的树叶,就没有外面的轮廓,只有里面的经脉,使画作看起来特别的温文、雅丽、清爽,开一代画风之先河。”在本次展览中,有多幅恽南田及其学生带来的没骨画法的画作。

晚清之后,中国画试图探索改良路径。陈之佛在上溯后蜀、南唐以至两宋画院的基础上,融入西画的透视和造型技法,在创作风格上有了很大转变,影响了一代江苏工笔花鸟画家群体。“这一张《芦雁》图,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画法上看起来相对比较薄、简单化,跟他从事染织和工艺美术有一定关系。而在《秋菊白鸡》中,他已经从工艺美术中脱离开,完全走向了绘画。”喻慧解析,陈之佛的画集百家之长,自成一派,画中石头以一个大大的石青呈现,可见其在色彩运用中十分大胆,而叶片的画法上又像恽南田的没骨画,花卉处理却像宋人画一样十分工整。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的主题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关切,江苏的工笔画创作在内容题材和形式语言上都作出了持久的拓展与探索,技术上的臻于精细与审美理想上的意境追求,在现代生活的情境中融合为多元丰富的时代面貌。

作为当代江苏工笔画代表画家之一,喻慧也为大家讲述了展厅中自己的一幅作品《风中》,画面中一只鹰于风中傲然挺立在太湖石上。“我是从学宋人花鸟画开始的,从2000年开始,我在创作风格上渐渐有所变化。太湖石进入了我绘画的主要题材。太湖石不仅是中国的雕塑,也是文人品质的象征。一开始我把太湖石引进绘画中的时候,依然不舍得自己画的那些花花草草,于是又在石头里加了花草竹子。而后我又想做减法,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生了变化。”喻慧认为,石头是相对永恒不变的东西,通过这幅画,她亦想阐明一种时间与生命的关系。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