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关键。
南师大商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基于先前对苏州市先进制造业的调研,进一步线下走访或线上采访了江苏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三市(南京市、常州市、扬州市)多家制造业企业,了解其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瓶颈以及转型升级的创新举措。团队建立了双链融合的理论模型,初步得出了江苏制造业双链融合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
(图为团队实地调研参观照片)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江苏先进制造业的双链融合模式,发掘其首发性和典型性,成为其他省市产业改革创新的样本,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团队负责人陈昱辛如是说。
江苏省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地,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完备,制造业种类齐全。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制造业占江苏地区总值比重达到35.8%,是江苏第一大产业。江苏也是全国制造业占比最高的省份,贡献了全省1/3的GDP和40%的税收。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04家、113家。截至2022年6月末,辖内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连续27个月增长超两位数。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省产业创新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产业结构仍处于进一步优化的进程中,需要巩固先进制造业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国内化替代,加强产学研的融合,因而双链融合将是主要的方式之一。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项目团队采访时表示,“江苏先进制造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个体制造业企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目前,受制于疫情影响与国际贸易摩擦,国内替代、核心技术研发愈发受到关注,但是目前的产业链结构还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们将从双链融合的理论基础、机制等角度入手,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分析,探究江苏双链融合的实现途径。”课题组成员分析褚逸凡分析道。根据已有研究进度,从江苏省当前的制造业发展势头来看,领头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的能力,也正加大力度开展创新研发。但众多中小企业,仍受到资金压力较大、市场竞争复杂等因素影响,很难投入更多的精力于转型和技术研发之中,因而相较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团队认为,目前江苏省大部分先进制造业企业仍然缺乏大规模的专业攻坚团队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相关研发投入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江苏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近期举办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论坛,意在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南京制造业园区某生物制药企业在接受团队采访时表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企业正在积极寻求与高校与研究院的合作,响应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号召。”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研究江苏先进制造业的双链融合模式,更是寻找基于江苏辐射全国先进制造业的破局之法。”课题组成员李雨轩说。当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许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这种产业水准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时,抗风险能力是比较弱的。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面临的挑战,对国内已有的产业链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避免产业链中断的风险,不仅需要疏通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还要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完成产业链国外环节的国内替代,促使产业链由国外转向国内,形成产业链的国内循环。 (供稿:钟政,朱家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