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里文化街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每次看北京东路,都是一种享受。”9月5日晚,坐在路边长椅上纳凉的市民王玲玲评价。她说,这些年南京的道路越来越精致,步行不再是单纯赶路,也是慢下来欣赏风景的过程。
2017年,南京以北京东路为开端,开启“精细化”整治道路的序幕。5年精雕细琢,10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绣”成了“鲜花路”“文艺路”“历史路”等各具特色的道路,也“秀”出了南京人的幸福生活场景。
57天整治出北京东路,让道路精细化有了“样板”
“你看看这树池上的纹路、围墙上的标识,还有变电箱上的紫金山、鸡鸣寺图案,就能知道北京东路整治的时候多用心!”站在兰园集贸市场外的路边,居民张振中告诉记者,与过去城市道路整治不同,北京东路整治过程中没有尘土飞扬,也没有不同工种反复开挖,市民出行有条不紊。施工前发放告知信,组织居民议事会,召开方案征集会,这些程序,过去的道路整治改造都没有过。
5年多过去了,北京东路的颜值没有减退:郁郁葱葱的绿树,快车道边的花带里开着粉色、黄色的小花,人行道边的花箱里是红的秋海棠、粉的五星花。现任玄武区建设局副局长的王增强曾参与北京东路综合整治工作,他说:“干道路工程这么多年,没有经历过这么精细的设计和建设。”
道路整治涉及路面开挖、管线铺设、立杆拔除、景观绿化、路灯安装乃至两侧建筑立面,要通盘考虑。每个工种、环节都要无缝衔接,每一块路缘石、每一层海绵路的铺装,从材料选择到现场安装都要考虑与环境的搭配和施工扬尘、噪声的控制。此外,道路还要从美学、功能、文化上多位一体设计,形成立体景观。
王增强告诉记者,以往道路整治只是单纯的工程,但是在“精细化”的要求下,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变成“绣花匠”。从2017年初开始至当年5月1日完工,57天时间创造了道路综合整治的“北京东路速度”:铺设4.8公里海绵路,减少路面立杆400余根,完成景观绿化1.3万平方米,整治建筑立面1.67万平方米。2018年,该项目获评“南京市十大精细化建设管理项目”。
市建委评价,北京东路为南京的道路精细化整治立了一个样本,即:通过科学组织、精致建设,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综合整治完全可以在保障工程优质的前提下,把“阵痛”降至最低。
北京东路整治之后,龙蟠中路、中山门大街、苜蓿园大街、中华路、江北大道等道路的精细化整治也纷纷上线,创新出“白天保交通,夜晚保施工”“分段施工,错峰施工”等精细化施工方法,打造出“茶花大道”“樱花大道”“月季大道”“海棠大道”……南京道路精细化整治“一路生花”,各具特色。
道路整治之变,也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之变
“精细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伴随着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探索。”市建委建设二处工作人员顾志明以自己10年的城市建设管理经历,盘点南京道路整治之变。
据他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以亚青会、青奥会等国际赛事为契机,在道路环境提升中提出市政、绿化、交通、市容“四位一体”改造体制,推广港湾式站台、花箱护栏、人行道透水面砖、店招店牌改造等,城市环境品质迈上新台阶。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南京连续多年每年实施精细化管理十项行动,实践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之路。
顾志明举例说,过去道路环境整治以道路规划红线范围内提升为主,新阶段则提出“到边到角”的整治要求,不光是路内空间,路外道路退让、建筑前区、游园绿地、边角空间等也同步纳入整治范围。龙蟠中路的人行道与内秦淮河岸边绿道一体化设计整治,街角增添了不少口袋绿地游园;北京东路整治中,将利用率不高的和平公园西园重新设计,形成连贯的路边休憩空间。
“海绵城市”概念提出后,南京的道路整治要求人行道全部实施海绵化铺装,路边雨水收集井改为双箅,减少道路积水;中山门大街在退让带因地制宜设置旱溪,更显生态美观;江北大道沿线则通过设置路外大片绿地、旱溪、雨水花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道路吸水能力。
道路并杆和智慧化也是新阶段道路整治的亮点。以玄武大道、北京西路为试点,南京市创新实施了城市道路杆件并杆,将路灯与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牌、旅游标志标牌、公安监控等杆件进行合理归并,多杆合一,大幅减少了城市道路杆件数量。自实施并杆、下地工作以来,道路平均减杆率36%,最大减杆率达52%。光华路整治中设置的8根5G智慧灯杆,汇聚智能照明、智慧交通、环境监测、视频监测等多功能于一身。
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来,南京市成立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推进办公室,设置道路、绿化、安居等8个专业小组,统一调度、整体联动,全面保障精细化建设管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南京市还出台一系列道路设计导则、色彩控制导则、园林绿化导则等,让精细化整治实现“标准化”。
如今,走在太平南路上,人们可以感受百年商业街的复兴之梦;从长江路至梅园新村,又是一场历史旅行;喵喵街的时尚范、银杏里的文艺风、南湖东路的烟火气……特色街巷变成一张张名片,彰显着城市的与众不同。
公众参与,让市民共享成果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精细化时代的南京城市道路整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每条路开工前,都要向沿线居民发放告知信,召开居民议事会征求意见建议;整治中设置居民意见接待处,招募居民担任整治监督员。
“我至今还记得雨花东路整治时自己参与监督的情形。”已经退休的马松山告诉记者,被聘为雨花东路环境整治监督员时,他以为只是“走过场”。但很快这种想法就改变了。小区门前有几棵树挡路、人行道上电线杆影响行走、公交站台的位置能不能移动一下……他把这些意见汇总后反馈给整治单位,均得到了解决。除了每日监督施工进展,他还活跃在周边小区的微信群里,宣传道路整治,搜集居民意见。
“我们见证着雨花东路的焕新,也一直在享受着道路环境改善的成果。”马松山说。
今年初,一场小型论坛在青岛路社区举办,参会的有行业精英、政府官员,也有不少居民和店主,大家围绕陶谷新村这条路的营造进行深度探讨。这是市建委试点的公众深度参与的课题。“在城市更新阶段,无论是道路还是小区的改造,都要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构建公众参与的途径,让过去的‘政府要改’,转变为现在的‘群众要改’。”市建委建设工程储备中心副主任陈小坚表示,下一步,城市道路环境整治也在酝酿更深入的公众参与,体现民间智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去年下半年,南京市发布城市品质再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建设“美丽街道”任务。未来的道路建设和整治,将进一步提高街道空间中各类设施、各种要素的集成度,探索解决综合交通问题。今年,一共有12个道路项目将通过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的综合整治打造“美丽街道”。
今年6月,首条“美丽街道”新马路焕新归来。这条连接浦口公园、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重要道路,从昔日的脏乱差变为既有历史特色又保留老浦口烟火味的“新马路”,住在浦铁一村多年的张老骄傲地说:“这才是老百姓期待的幸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