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安定团结具有重大意义。2022年7月下旬,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赓续文脉,继往开来”实践团队前往贵州省独山县上司镇角寨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实践团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为主要实践对象,通过实地观察制作情况、与当地村民访谈、参观成品展览等方式进行学习,了解了蜡染特色文化,并希望可以传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突显少数名族文化的感染力。
(1)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以文化交流,筑牢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为目的出发,团队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当地村民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了蜡染浓厚的文化。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其是蓝底白画,展现苗族独特之美。蜡染充满了古老的神秘色彩和光怪陆离的文化想象,极具苗族特色,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依靠实践,民族记录延续理念,民间基础特色流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同时也提出为了能使少数民族文化能够继续传承发展电商平台直播是不二之选。
图为队员与当地村民访谈唐春凤摄
图为调查问卷建议汇总图文凤琴摄
(2)传统工艺背后的故事
特色民族文化背后是独特的民族工艺。实践团队到达目的地看到村民们正在对蓝靛草进行加工。在加工地,工作人员并不多且多为中老年人,村里也少见年轻人的身影,可见该工艺传承存在很大困难。在对村民的采访中成员们了解到蓝靛的加工过程:首先采摘蓝靛草的嫩茎和叶子,将其放进加入清水的染池中进行三到四天的浸没曝晒。数日以后蓝草腐烂发酵,当蓝草浸泡液由黄绿色变为蓝黑色便将浸泡好的蓝靛枝叶捞出,随后在染池中把石灰放到处理好的蓝靛水中,蓝靛与石灰发生反应开始沉淀。最后将多余的水分进行过滤,将沉淀出的泥状物进行一到两天的滤干,形成膏体后打包卖出进行后续的加工。
图为村民将蓝靛草浸泡吴地香摄
图为将浸泡完成的蓝靛草打捞出来,放入石灰粉沉淀卢德敏摄
图为沉淀完成的蓝靛膏吴地香摄
同时实践团队采访了当地的梁组长,他表示蜡染的粗加工过程虽然收入较为可观,但是存在耗时较长,一年只能进行一次加工的问题,不能作为村民们的主要生活经济来源。其次该过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生产体系,制作过程中劳动力较为分散,人力资源损失严重。再者,由于蓝靛草加工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对当地水源造成一定影响,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解决水污染问题,助力民族工艺发展。
图为队员采访梁组长唐春凤摄
(3)坚持不懈谋发展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蜡染的全过程,实践团队在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发现了蜡染的成品。丹寨县万达小镇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苗族资源,同时这里每年也会接待大量游客。再结合近年来热度不断高涨的电商直播,蜡染更是走向了世界各地。镇上有许多蜡染展览馆,蜡染体验馆,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蜡染,感受蜡染。为了能让这经典传统文化传播发展,小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性变化,但苗族原汁原味的特色风格也依然极大的保留,蜡染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商业,商业的发展也极大了促进文化的传播。
图为蜡染成品二十四节气图卢德敏摄
(4)长远发展之建
此次走访调研让实践成员了解非遗苗族蜡染的制作过程与发展境况,切实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对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以求更好地传承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本实践过程中了解到的污水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将污水集中起来进行污水的集中处理、规范排放污水指数范围、对水污染重点排放行业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和排水标准的方法来执行。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直接投资、投资补助、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付费制度,鼓励先行先试,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污水处理农户缴费制度,保障运营单位获得合理收益,并建立财政补贴与农户缴费合理分摊机制。
图为受污染的水源卢德敏摄
为了能够将少数民族文化更大范围的进行传播,本实践团队将调差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出以下方案。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线上通过直播或自媒体短视频发布的方式让更多人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但在直播的过程拒绝过度商业化,而导致传统文化的变质;线下,开展更多的体验活动,降低活动的费用,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实现蜡染一体化生产。
图为团队合影卢德敏摄
本团队表示希望能通过此次实践把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带入大众的视野,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探寻民族文化之粹,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更好的传承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需要转变意识、加大保护、促其发展,真正使少数民族文化不断流传下去,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壮大,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