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合肥市统计局2月5日官宣该市2022年经济运行情况,长三角区域41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去年经核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等主要指标均已发布。
上海的GDP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黄山市的经济总量奋力越过千亿线——由此,长三角所有设区市的经济体量均可以万亿、千亿为单位计量。
区域内陆地面积最小的海岛市——浙江舟山工业经济强劲增长,拉动GDP增速达到8.5%,在41市中一骑绝尘;滁州、池州、衢州等其余GDP增速较快的城市,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显著增长。
一年“增加”一座万亿城市
41市中,上海面对新冠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显示出发展韧性,经济运行在去年二季度深度回落后快速反弹、持续恢复,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53亿元。
一头一尾,界定了结构的整体框架。黄山市是长三角常住人口最少的设区市之一,陆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但“八山一水一分田”,经济活动的展开被地形所约束。相邻的池州市2021年GDP过千亿后,长三角内经济总量不足千亿的设区市只余黄山。经历疫情的迁延、反复,黄山市去年经济恢复节奏加快,GDP增长0.6%,达到1002亿元。
整千、整万的计数功能与其它任何整数并无分殊,但作为一种“主体间性”,其表述的简练和“0”的回环复沓使整千、整万数被普遍认为具有新起点的意义。41市的经济规模全部可以万亿、千亿为单位计量,标示着“长三角雁阵”在长天里飞得更高。
上海以下,“最强地级市”苏州去年实现生产总值2.40万亿元,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36万亿元,在全国仅次于深圳。其他六个“万亿城市”各有亮点:杭州的工业投资连续两年两位数增长;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宁波GDP增量超千亿;无锡的人均GDP有望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合肥的经济总量连续七年每年登上一个千亿台阶,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在中国大陆24个“万亿城市”中列第一;南通工业涉及的34个行业大类,增长面逾七成。
其后,经济规模在8000亿元以上的城市去年因温州的加入而增至3个,其中常州已达到9550亿,离万亿只一箭之地;在5000~8000亿元的8个,3000~5000亿元的7个,1000~3000亿元的15个。
级差格局基本稳定之中,城市间的竞争未歇。分省域看,在浙江,舟山去年的经济规模超过了山区市丽水。继上一年的宿州以后,“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的经济体量也追上了省内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蚌埠。江苏13个市的经济总量全部在4000亿元以上,其中设市最晚、起点最低,此前被戏称为“十三妹”的宿迁赶超连云港,优势逾百亿。
一市三省合计,长三角去年实现生产总值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4%;与上年相比,合计量增加1.42万亿元,接近无锡去年的GDP实绩(14851亿元)。
8.5%:舟山再夺“增速第一”
去年中国的GDP增长3.0%,苏浙皖三省分别为2.8%、3.1%和3.5%,无锡、宁波、合肥三个“万亿城市”的增速快于所在省份水平或与其持平,江苏另有八市、浙江另有六市、安徽另有九市的增速高于全省。长三角41个设区市通盘比较,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舟山以8.5%遥遥领先,再次夺得“增速第一”——2020年该市GDP增长12%,也为长三角最快。
与舟山一起,“安徽经济第三城”滁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池州,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浙江衢州,以及一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仍在一成以上的盐城和打造安徽“杭嘉湖”、长三角“白菜心”的马鞍山列GDP增速前五位,分别增长5.5%、5.4%、4.8%和4.6%(盐城、马鞍山并列第五)。
从事工业经济的人士常自豪地说,工业如同“工”字中间那钢筋铁骨的一竖,上系着“民以食为天”的第一产业农业,下连着服务与消费的第三产业,支撑起经济的大厦。三次产业各自的增加值构成了GDP总量、贡献了经济增长,重要性无分轩轾,不过,检视去年各市的总量指标与分项指标可以发现,由于疫情下第三产业承压更大,受外贸出口拉动的二产增加值增幅,尤其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显著。
GDP增速最快的舟山,去年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二期投产,累计加工原油超3700万吨,实现产值近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一批投资千百亿级的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共完成制造业投资420亿。全年二产增加值增幅达到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后者高于全省水平16.8个百分点。
此外,GDP增速“榜眼”滁州的二产增加值增长7.7%,“探花”池州的二产增加值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后者高于安徽全省7.6个百分点。盐城、扬州,绍兴、衢州,亳州、六安等工业强势增长的地区,整体经济增速均较快;反之,若工业增长乏力,则经济整体增速多不彰。今年的“新春第一会”,长三角不少地方聚焦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智造创新等部署优化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高地,做强实体经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