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江苏 > 江苏人物
投稿

专访“金声奖”获得者孟非:于逆境时坚守,及顺境时清醒

2022-08-17 15:01:29 来源:我苏网 责任编辑:苏阳

 立秋这天,我们在江苏广电总台见到了孟非。白T、白裤、白鞋,以及一颗标志性白净光头,刚斩获“金声奖”这一主持界最高奖项不久的老孟冲我们迎面走了过来,眼角眉梢一派和蔼笑意他一边笑着落座,一边操着地道南京话和在场的摄像、记者唠起家常,神情间流露出回到家般的惬意。一没架子,二不拘礼——亲切、随和地恰似一名街头巷尾的好邻居。

  接受专访时的孟非

  三番为“工”,奠定一抹底色

  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正是孟非从业多年,享誉主持界的秘诀:一抹恬淡亲和的底色打动着我们,亦感染观众至今。都是江苏台栽培”“自己没啥了不起”是他面对我们“获得金声奖有何感触”提问脱口而出的回答。然而置身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之前,他的确一度行走于无名小径——

  生活并没有给青年时期的孟非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那时他有着满头乌发,却也有着满腹忧虑。不似如今的少年行至234岁才喟叹入海不易,18岁的孟非早已一头扎进社会洪流,初尝生活的不易:因偏科与大学失之交臂后,他受当时“南下淘金热”鼓舞,同二三好友到深圳碰运气,在工地上找到份卸装工的工作,晒得黝黑;几经碰壁后又折返南京,报考江苏省广播电视厅下属印刷厂招工转为一名小印刷工,体味“油墨浇身、差点断送左手”的艰辛;伤好后他离开了此地,但也带走一枚“劳动人民般吃苦耐劳、坚韧豁达”的精神烙印——也是这时,他遇上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第三份“工”——电视台临时工:接电话,扛三脚架,给摄相机充电……这些旁人不屑的杂活儿,他却乐此不疲。如果非得给当下年轻人支点工作妙招,“找份工作不容易,无论高低都要珍惜”这句发自其肺腑的工作心得或许最为得体。

  印刷厂时期的孟非

  两次转身,造就两种能力

  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主持人……进入江苏电视台后,孟非曾在这一连串角色中奋力奔跑,殚精竭虑,每一次转型恰似一次打怪升级。但非要分说起来,他认为自身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转身却只有两次:一次是2002年,从幕后转至台前,即主持《南京零距离》;一次是2010年,从新闻转向生活服务综艺,即主持《非诚勿扰》。

  正是这两次转身使其练就了他心中“好主持人”应具备的两种能力——临场应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他至今仍对初挑大梁,主持的《南京零距离》直播环节记忆犹新:“最夸张时将近三分之一的片子还在机房排队剪辑,直播就已经开始了”。直播掐点,评论实时,他一边嘴不能停,一边耳朵还得接收来自导播的指令,导语已经播完了,但直播还有2分钟结束怎么办?孟非想出的解决办法是“一脑两用,边听边想,梳理前情”。长达9年的《南京零距离》直播实战经历练就了他处变不惊的能力,也使他积累了一批忠实的本土观众,为二次转身综艺节目《非诚勿扰》奠定坚实根基,而这档有着“中国民生电视新闻鼻祖”美誉的民生新闻节目至今仍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新闻学子向之看齐。

  孟非主持《南京零距离》节目的场景

  采访孟非,必绕不过《非诚勿扰》这档使其红遍大江南北、走进全国人民视野的节目。回到接手契机,他直言这是上天垂怜的一份运气。“没有《非诚勿扰》肯定不会有我,但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我,《非诚勿扰》可能是另一番光景”。练就“好主持人应具备的两种能力”外,孟非坦承平台机遇的加持、团队合作的默契,以及最重要的——观众的支持包容更能使一个有潜力的主持人如虎添翼:“如果没有江苏台过去那么多年对我坚定的支持和信任,绝不可能有《南京零距离》和《非诚勿扰》,有今天的孟非”,“我很感激当年那个时候的观众能连续9年,每晚上花一个小时守在电视前听我播新闻,这比鲜花还有奖杯更有意义”。这一连串的感谢他说起来眼眶微红、饱含深情。

  一份初心,守得三方肯定

  40岁那年,孟非出版了一本名为《随遇而安》的个人传记,如今,他仍将这视为自己的生活态度,但他却有一项坚持了数十年、不那么“随遇而安”的原则和初心,即《非诚勿扰》的底线:女性独立,男女平等。

  关于这份初心,他在舞台上也曾有几次真情流露,但更多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沉稳克制。“这个岁数已不太会有较大情绪波动”的他,最近一次“破功”正来自《非诚勿扰》的十周年专场:当熟悉的开场音乐响起,对面舞台几十位在这个舞台牵手成功的男女嘉宾,带着各自的太太或老公,甚至小孩冲他走来,那一瞬间,他看向和自己并肩战斗十年的老搭档黄菡,发现对方已泣不成声,“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一向妙语连珠的他竟一时无法回答自己,胸中早已丘壑万千。

  孟非在《非诚勿扰》十周年现场

  回到“金声奖”对自己的意义,孟非一半诚恳,一半风趣:首先很荣幸自身主持能力能得到行业和国家政府层面的肯定,其次更风趣调侃其带来的另一重意义——这下可算能参评职称!

  立秋,获奖。二则意象相乘怎么看都像是一位侠客终于悟得真谛、功成身遂的高光之际——但在孟非看来,他的“夏天”才刚要开始,“接下来我想尝试一下文化旅游类节目”,他调皮地冲我们眨眨眼,“红与不红,从来不是我衡量工作价值的标准”。拒绝了“孟爷爷”尊称,自诩“非哥”的他,一颤纯白T恤下随手起伏的心跳,以及一对清澈锐利的眼眸提醒我们——眼前这位主持老将仍葆有随时躬身入局、叱咤疆场的少年意气。

文章来源:我苏网 责任编辑:苏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