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江苏 > 聚焦江苏
投稿

美的风尊空调极寒制热挑战:-30℃极限低温,依旧强劲制热

2022-12-23 12:01:39 来源:江苏新闻 责任编辑:苏阳

 当22℃五彩感温变色墙遇到冬季漠河-30℃极限低温,还能够唤醒五彩“春色”吗?

无畏极寒,敢挑战!

11月底,万维家电网《极限实验室》携手美的空调在极北漠河北极村气象站发起了一场极限、硬核、有趣的『-30℃极北探秘·美的空调极寒制热挑战』,探寻美的空调在极寒环境下产品品质,而本期出战的选手是美的1.5P风尊系列空调。

1.jpg

漠河,中国最北端的城市,也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城市,全年平均气温-3.8℃,极端低温-52.3℃。

进入11月下旬,全球各地最高级寒潮预警频发,西伯利亚冷库出现大范围-40度以下低温,而离西伯利亚最近的极北漠河,其最低气温一直维持在-30℃左右,当地许多住户的水管开始冻裂现象大幅度提升,那么美的风尊空调能通过如此残酷的“魔鬼考验”吗?万维君也很期待!

此项挑战,万维君用22℃变温油墨制作了一面五彩感温变色墙悬挂在空调出风口下方,离地高度1.7米,其余延地面铺设,模拟用户在空调使用过程当中的温度感知情况。这里或许许多网友要问了:为什么是22℃变温油墨?为什么五彩感温变色墙的悬挂高度为1.7米?

通常大家都会听到空调温度设定在26℃为最佳,但大部分没注意到的是这是人体夏季最舒适的体感温度,而在冬季,人体最舒适的体感温度是在20℃ - 24℃,因此万维君选择了22℃作为房间的最舒适温度。离地1.7米很好理解,模拟的是大部分人的平均高度。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们温度设置为30℃,开启空调进行挑战:

2.jpg

仅用时55秒,美的风尊空调下方的“变色墙”首先开始变色,随后由下至上均匀变色;仅用时6分钟,“五彩感温变色墙”全部完成变色。

通过“五彩感温变色墙”旁边放置的实时温度计还可以看到三个变化:

第一、测试开始前,明显上方的温度比地面的温度要高,这说明在冬季暖空气由于分子运动剧烈,向四周扩散的能力强,因此密度相对于冷空气会较小,会呈现出上升状态。因此,这项挑战对于空调的风道设计有很大的考验,毕竟只有让暖风自下而上才能让升温更快速、均匀,避免头热昏沉足底凉!

3.jpg

第二,开启空调之后,首先是贴近地面的温度迅速上升,并且上升得特别快,仅用时55秒就到达了可使五彩感温变色墙变色的22℃,使其地面变色墙纸首先变色。随后向上向外扩展。

为了使暖气流迅速的送达脚部,我们重点要注意三点:

1、空调的风道设计。据美的工程师介绍,为了让暖风快速直吹地面,美的风尊空调采用了180°旋转风道技术,通过风道控风实现了可变双风道送风效果,加以物理界定律“黄金空气动力曲线”设计,使气流以最快损伤最小的路径送出,使得地面快速升温。

4.jpg

那么普通空调是如何吹暖风的呢?

5.jpg

通过上方GIF图演示可以看到普通空调的暖风一般都没有先送往地面,而是呈现45度角送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热风直吹脸部,从而引发全身干燥不适。

2、制热量要足够高。虽然面对室外-30℃的极限低温,美的风尊空调通过有效增加蒸发器和铜管长度,以及采用了带自润滑结构的大排量压缩机、自适应多通道PFC控制器以及动态过调深度弱磁压缩机控制技术等多项黑科技,动力足、性能强悍,使其空调在其重负荷下依然可以稳定制热。

3、送风要够快。通过实测,我们可以看到美的风尊空调吹出来的热风风速高达4.47m/s,让暖风能够更为快速地达到地面,以实现全屋迅速变暖的效果。此外,我们通过风速(4.47m/s)×出风面积(约0.045㎡)×时间(3600s)的风量计算公式,可以算出美的风尊空调的风量达到了724m³/h(实际使用环境,非实验室环境),难怪可以迅速温暖全屋。

6.jpg

综上三点,这就是为什么地面温度能在55秒就能迅速从-15℃提升至22℃,五彩感温变色墙在6分钟就能迅速变色的重要原因。

7.jpg

第三,随着室内温度的全面提升,上下温差小于1℃,说明美的风尊空调迅速将暖空气实现了全屋式覆盖,让风感更立体更舒适。

此外,据美的工程师介绍,美的风尊空调在夏天还可以实现“一键贴顶风”,通过改变出风角度,实现冷风水平送出,低温空气因为密度比较高,沿着屋顶下沉,凉感便均匀的弥漫散布到全屋,避免凉风直吹带来的不适感。

8.jpg

当然,『-30℃极北探秘·美的空调极寒制热挑战』还在继续,下一期,美的3P风尊空调柜机即将登场,敬请期待!

文章来源:江苏新闻 责任编辑:苏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