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江苏 > 聚焦江苏
投稿

哺光仪会造成视力损伤吗?真正的首个专利又是属于谁?

2022-08-01 09:19:26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苏阳

 7月29日,网络上突然出现了一篇署名为记者赵家新撰写的文章,《哺光仪专利发明者联系本报:产品可能造成视力损伤》引发热议,文章中谈到,该款产品专利发明者主动联系本报,向记者详细解释了哺光仪上市的经过以及众多眼科专家对该产品的不安,可能会对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造成视力伤害。

作为哺光仪的开创者以及该项技术专利拥有者的艾尔兴,在记者电话采访的时候,也就借此来做一个正面回应!

艾尔兴哺光仪作为一款优质青少年近视防控治疗仪器,早在2008年,第一代艾尔兴仪器就已取得弱视治疗领域的国家二级医疗器械注册证。

2010年,艾尔兴通过动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2 mW 处理组未见明显损伤反应,研究成果《650 nm 半导体激光照射豚鼠视网膜诱导细胞凋亡及 Fas蛋白的表达》发表在《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第 32卷第14期上(文章编号: 1000-5404 ( 2010) 14-1563-03)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艾尔兴对控制眼轴过度增长有显著作用,从此开始了近视控制领域的深入研究,后续在研究中又发现艾尔兴哺光仪能恢复脉络膜的厚度。

2006年艾尔兴哺光仪取得了半导体激光弱视治疗仪的发明专利(专利号::ZL2 006 0082229.X),艾尔兴可以有效控制眼轴的过度增长,从而真正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

而此前网络文章中提到某专家的专利,看图可以得知,对方的专利名称和技术和我们的完全不属于一类产品,而且对方的也仅仅是个申请说明文件,是被官方拒绝的!并且,对方的专利是0.5~8mw的脉冲激光(当然对眼底有害)没有被授权!而艾尔兴的专利是稳定的2mw,且有国家授权!由此,事件的结果就一目了然!

(对方申请图)

艾尔兴于十余年间不间断的与各大医院共同进行临床招募和临床研究,十余年来,产品无任何一例副作用报告,临床数据报告更是数不胜数!直到今天,有如此完善的临床数据也仅艾尔兴一家!这些都足以得到越来越多眼科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

当然,新方法的面世一定是会遇到阻碍和困难的,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迭代更新之快,已然迷惑了普通大众!就拿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篇文章来说,文中有针对哺光仪的投诉处理,其实此事件已经是多年前在陕西药监局官方机构处理下,就结案了的!

规范近视辅助治疗方案 专家共识发布

近期,为了规范RLRL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方法, 基于当前该研究领域已发表的循证证据,并结合目前的临床实践经验,国内专家组制定了《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治疗辅助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共识(2022)》,为RLRL技术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实践提供指导意见。并刊发在《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上。

红光控制近视这一新方法的专家共识发布,说明了红光控制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艾尔兴承载着人们的期盼,以独到的研发原理从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关爱孩子的视力健康。艾尔兴哺光仪一经问世,凭借着优质的科技成果和优良的治疗效果颠覆了传统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新方法的出现和逐渐形成主流,随之而来的质疑、莫须有的揣测也就越来越多,但艾尔兴十余载的视力研究之路,到“让天下青少年无近视”的伟大愿景,无一不都在展示着艾尔兴的“我本是树、不与草争”的心胸和格局。艾尔兴希望看到的是,全社会同心同力,一起为解决天下青少年近视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艾尔兴也呼吁: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们应该携手合作,沉心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之上,不随波逐流、不乱蹭热度;同领域的厂商们,应该思考怎样给青少年近视家庭带去更安全更有效的产品,并提供更可靠的服务。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艾尔兴愿与全社会一起为青少年们的“睛”彩健康而不断奋斗!

艾尔兴从08年开始,就深耕学术,在基础研究和机理研究上花费大量财力、时间,从学术理论出发,不断研究、实验。从动物试验到临床试验,再到和众多医院联合做的临床招募、多临床研究中心,再到专利的研发和申请、都是时间的沉淀,艾尔兴团队潜心研究,在学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让国际同道看到了中国在近视防控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全世界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意义非凡。 

在中国儿童近视防治上时不我待,艾尔兴哺光仪解决了父母、学校、医院的近视防治难点,给孩子的双眼健康带来了希望和曙光。相信未来,在更多小朋友加入到艾尔兴的使用队列后,中国的近视防治会有一个稳妥的转机和崭新的面貌。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苏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