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记者 杜文双 摄
11月26日,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获奖名单公布,南京小西湖项目等4个中国项目获得殊荣。这是自2000年该奖项设立以来,江苏省首次获奖。
“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昨日告诉记者,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设立于2000年,评选非常严格,小西湖获得的是其中的创新设计项目大奖。
获奖的简短评语里提到,小西湖项目在社会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韩冬青表示,这是各国专家共识性的评价,评委会认为小西湖通过“整体及综合的方式提升了历史性街区的宜居性”。
7年前的小西湖还是老城南的一处棚户区。4.69公顷的街区内共有810户居民和25家工企单位,居住人口超3000人,人均居住面积仅10平方米。房屋密集,违建扎堆,设施老化。许多家庭共用厨房,如厕要出门倒马桶,消防隐患也很严重。作为串联夫子庙和老门东明清风貌特征的地段、南京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小西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改善迫在眉睫。
2015年,南京市规划局会同秦淮区政府,发起3所在宁高校研究生志愿者行动,探索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策略。最终,确定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韩冬青教授团队承担规划设计,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负责项目实施。
“我们来到小西湖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基础。只是面对这里的建筑、居民和环境,我们需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韩冬青表示,团队的老师与学生扎根巷道,在与居民的攀谈中把问题找出来,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小西湖项目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学术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它是联合政府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乃至居民、商家,协同开展更新,不断磨合的结果。“这一次奖项也是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历保集团共同申报的。”韩冬青表示,小西湖实现了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让居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这样的思路,也将应用到荷花塘历史街区的更新中。
建设单位历保集团前期开发部经理张剑介绍,微更新包含历史街巷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有限空间内见缝插针,设置十余处口袋广场,满足居民休闲需要;拆除违建,保障小型消防车辆进入街区,量身定制“微型管廊”,筑牢街区的安全韧性;通过留改拆,完成十余处不同类型居住建筑改造示范项目……
2021年初,在经过多年打造后,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正式开街,居民喜迁新房,游客纷至沓来。历经沧桑的老城南片区华丽转身,成为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如今,在堆草巷33号共生院内,除了张德恕和陈鸿荣两家外,还设置了社区规划师工作室。东南大学的老师们经常来到这里,“陪伴式”参与渐进式更新,包括辅导眼下居民们的自主更新。听闻小西湖获得联合国大奖,张德恕老人开心地告诉记者,作为原居民能住进如此优美的环境,生活品质提升,非常幸福。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