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 > 南京
投稿

江苏南京:书写有温度有热度的民生答卷

2022-10-12 09:32:18 来源: 责任编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百姓福祉,不断擦亮幸福底色,推动“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美好图景加快变为生动现实。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十年翻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高于城镇居民;端牢百姓就业“饭碗”,连续十年新增城镇就业超20万人;切实保障“一老一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村)全覆盖,省市优质园覆盖率升至92.1%……十年来,南京以常抓不懈的行动力度,提升人民至上的“民生温度”,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在“致广大而尽精微”中落地见效,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书写了有温度有热度的民生答卷。

 

经过升级改造的江北新区泰山街道大华社区天合源广场,增添了彩色步道、二十四节气彩绘、健身器材、休闲长凳和绿地广场,成为周边居民家门口的休闲公园,吸引了众多市民在此健身休闲。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经过升级改造的江北新区泰山街道大华社区天合源广场,增添了彩色步道、二十四节气彩绘、健身器材、休闲长凳和绿地广场,成为周边居民家门口的休闲公园,吸引了众多市民在此健身休闲。记者 孙中元 摄

  收入水平十年翻番,共同富裕底色更亮

  金色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秆压弯了腰,舒爽秋风里传来了好消息。“今年大米的收益不错,村合作社成员每人又增收3000元,年底大家还能根据入股土地享受‘二次分红’,去年光分红就发了143万多元!”

  喜悦印上了魏统田的脸庞,他是高淳区东坝街道和睦涧村党总支书记。“这在十年前,恐怕想都不敢想!”魏统田至今仍记得彼时村子里的情况,“那时候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只有三分之一人口还留在村子里,基本都是老人,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巢村’,田地抛荒了不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发达地区在这方面一定要带好头、领好向”。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

  2008年初,魏统田做了村支书,第一件事就是带头成立了高淳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集中生产经营,村民们在外出打工的同时还能领到一笔土地流转费。合作社不卖稻谷,发展有机稻米产业,只加工、销售有机大米,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4年,初步建成包括生产、加工、销售、植保、劳务用工等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不少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开起家庭农场,做养殖、种蔬果,或者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就业。

  经过十余年发展,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18人增加到现在的455人,种植面积由300亩扩大到4000多亩,年经营收入由80多万元增加到800多万元。

  合作社发展好了,村集体和农民的钱袋子跟着鼓了起来。2021年,村集体收入从2012年的68万元增至3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2万元增至3.5万元,连续四年成为市“综合实力百强村”,还被评为省“生态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我们以培育壮大新主体新业态为纽带,挖掘经营性收入潜力,精细化开展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三产融合新业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南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4037家,社员40万人,经营土地面积40万亩,年经营总收入超27亿元;家庭农场9301家,经营土地面积113万亩,年经营收入超30亿元。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垫高远郊农民增收洼地。十年来,南京以远离中心城区辐射的“纯农村”为重点,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施一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持续改善配套环境、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偏远地区土地、房屋等资产资源盘活利用价值。

  9月20日,中午时分,走在黄龙岘牌坊村步行街上,一家家餐馆饭菜飘香。在阮丛林经营的从林饭店里,几桌游客正品尝当地美食。

  “一开始是我爱人辞职回村里开了这家饭店,当时加上政府补助,一年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2019年,阮丛林也辞职回村,和妻子一起操持生意,“现在收入早就翻番了!”

  “十年前,村里基本只有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农家乐、餐饮、民宿越做越好,村里人都富起来了。”这些年,阮丛林眼看着村里一天比一天好,宽阔的马路一直通到家门口,“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2013年,黄龙岘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到2021年底已达10.8万元。美丽乡村的致富样本,是南京农村居民收入节节攀高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南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1089元提高到2021年的66140元,同比增长112.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翻番。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786元提高到2021年的32701元,增速连续12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共同富裕底色更亮。

  端稳百姓就业“饭碗”,十年新增就业超276万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百姓富”,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饭碗”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多次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我们团队6人,3人还是在校学生。每年会有5—6名学生来公司实习。”长空御风(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笑不仅是公司老板,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一在读学生。“去年,我和两个小伙伴一起成立了长空御风,公司就在南航创业孵化中心,主要做用于机器人的关节模组。”韩笑说,今年以来,团队已拿到200多万元的订单。

  最近几天,韩笑都在忙着融资路演,“公司订单飞速增加,急需购置一批新设备。我们计划最近再融资800万—1000万元,还要再招聘几十个人。南京出台了不少大学生创业的好政策,我们是受益者,也希望能把公司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

  十年来,南京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市人社局数据显示:十年来,南京城镇新增就业276.22万人,连续10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2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18.3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27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1.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低位运行。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始终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6年起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2018年大力实施“宁聚计划”,此后陆续推出“宁聚新十条”“战疫情促就业十万研究生宁聚行动”,升级实施“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创新开展“宁聚”十项行动……近年来,南京人社部门出台或会同其他部门出台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以优越政策、优良环境、优质服务,为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广阔平台。在精准又密集的政策措施支持下,一批批高校毕业生找到合适岗位。

  隔着一扇玻璃屏、戴着耳麦畅谈……今年5月,“智慧面试行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场现场,南信大应届毕业生与面试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交流。这是市人社局、市就管中心等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组织的线下招聘面试活动,实现了企业和毕业生“见面不接触”也能进行沟通交流。

  仅隔了3天,带着防疫“通行证”,两辆载着11家企业面试官的“面试大巴”开进南京工程学院,为毕业生带去150个岗位500余个用人需求。

  面对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应聘 “企业进不去,学生出不来”的痛点,南京人社部门不断创新招聘方式,为企业和毕业生牵线搭桥。

  “最近疫情原因,有几个面试在网上进行,但还是感觉线下面试更好,直接交流更充分。”谢乙铭是南信大会计学专业应届毕业生,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租房补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让她决定留在南京就业。

  就业困难群体也在一次次精准帮扶中找到安身之所。

  十年来,南京常态化加强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帮扶,积极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持续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提供“1311”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5640人次,实现就业5118人。2016年以来,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41.53亿元,惠及227.7万人次。面向退捕渔民开展安置保障“暖心行动”,实现劳动年龄段人员100%转产就业。

 

江宁汤山矿坑公园内,后备箱市集、星空帐篷、篝火音乐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演绎着“月光下的精彩”,为文旅市场复苏增添了强劲动能。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江宁汤山矿坑公园内,后备箱市集、星空帐篷、篝火音乐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演绎着“月光下的精彩”,为文旅市场复苏增添了强劲动能。记者 冯芃 摄

  切实保障“一老一幼”,用行动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一老一幼”涉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是关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民生大事。解决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托举起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

  截至2021年末,南京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人超182.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9.36%。随着老龄化的深入,部分老人成为“失能者”,如何满足市民不断提高的健康医疗需求、缓解“看病贵”“失能老人照护难”的后顾之忧,是每个家庭关注的焦点。

  “颐养中心费用高,可在家中也不能获得精心照料,老人的健康问题多年来都是我们全家的难题。”家住秦淮区的姚奶奶今年刚过完90大寿,但因为脑卒中重度昏迷已失能9年多。如今这个难题解决了,“有了失能保险制度,专业照护人员每天定时上门为老人进行清洁、沐浴等专业照护,我们的负担全解决了。”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针对急剧增长的失能老人照护保障需求,去年7月1日起,南京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姚奶奶成为首批获益者。制度运行一年多来,全市累计享受服务超过3万人,基金支出3.58亿元,其中60岁以上老人2.8万人,占总人数的90%。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不断健全完善医保制度体系,探索个人账户改革,拓展家庭共济功能;推动商业健康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指导发布“南京宁惠保”;强化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险和救助制度……持续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支撑起900多万南京市民的民生福祉。

  人民至上,使命如山。南京用心用情办好每一项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以行动力度提升“民生温度”,让百姓幸福感成色更高,底色更足。

  “以往,我们只能在小区院子里或路边树下打牌,碰到高温、下雨等天气,只能窝在家里。现在社区有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场地干净、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还有空调,我们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家住秦淮区俞家巷社区的孙为民开心地说。

  今年上半年刚投入运营的瑞芝康健俞家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寸土寸金的新街口地区,不仅有助餐室、娱乐室、助浴间、老年大学教室,还设置了床位,可满足老人日托、短托服务,同时还有“时间银行”站点,推广互助式养老。

  十年来,南京着力破解养老服务配建设施不足、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存量资源改建养老设施限制多等难点、堵点问题,精准精细解决养老“刚需”之困。像俞家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样的专业化运营站点,从8个激增到1369个,实现社区(村)全覆盖。仅2021年,南京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提供居家上门服务1297万人次,惠及64.66万老年人。

  近年来,南京全面超额完成省、市养老服务民生实事16件,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位列第一。今年8月30日,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一老一幼”有保障,千家万户才安心。

  “现在老二上的幼儿园走路5分钟就能到了,而且是公办性质的,硬件条件好,老师也非常负责任。比起十年前我家老大挤破头上一个民办幼儿园,真的是幸福太多了!”家住江宁区朗诗玲珑屿的业主周冬梅这样说。

  从“人人有其学”,到“人人优其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把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目标,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省市优质园覆盖率提高到92.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89.2%;

  ——实施普通高中布局优化,全市达省定三星级以上公办普通高中比例为95.5%;

  ——持续推进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十年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超过2.65万人次……

  十年来,南京基础教育学龄人口从2012年的71万增加到2021年的107万。为确保“人人有其学”,南京深入实施《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用地保护条例》,切实保障学校规划建设用地,被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在全面保证义务教育学位的同时,重点加大学前教育、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全市幼儿园十年新增学位超13万个,普通高中近年新增学位超3万个。

  老旧小区改造焕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绿树掩映着锈红与乳白相间的崭新外立面,秦淮河边的雍园41号小区在这个秋日别有一番韵味。

  平整的透水沥青路面、带储物柜的崭新车棚、古色古香的休憩廊亭、错落有致的各类绿植……作为南京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之一,雍园41号小区的工程施工已经全部完成。住在2幢1楼的顾良珍,用“很满意”来肯定小区的这场焕新。

  “住在这里22年,看着小区由新而破,脏乱差曾经一样不少。”顾良珍说,过去房前屋后天天都是乱停的汽车,楼幢之间的铁皮车棚里是满眼的杂物和乱挂的飞线。

  精心改造中,破旧车棚全部拆除,建成了崭新的敞开式车棚。车棚经过一番设计,不仅给每家都留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破解了飞线隐患,还加装了上下叠放的两箱式储物柜,解决了居民杂物无处安放的烦恼。经过社区、物业的努力,原先在小区乱停放的私家车,如今由附近的3个停车场一起“共担解决”。

  这场焕新,不仅让顾良珍等一直居住在其间的居民感受到了宜居,也让此前偶尔回来居住的夏先生打消了卖房的念头。眼下,他正忙着装修房屋,打算从长住的上海搬回来。“以前的环境实在不行,去年岳父母去世后就想着把房子卖了,没想到一场改造,让这个老旧小区完全变了样。不卖了!”夏先生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高城镇化率的当下,城市建设已从关注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提质转变,从过去解决“有没有”向现在解决“好不好”转变。南京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进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整治项目从政府“订餐”到居民“点餐”,广纳民意,找准所需;从“面子新”到“里子实”,兼具适老化、宜居化、海绵化等一系列特点——持续更新的老旧小区改造理念,让一个个“逆生长”的老旧小区,成为居民们诗意栖居的新家园。

  金尧山庄、天顺苑、天津新村等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后,成为省级宜居示范小区;脱胎换骨的岗虹苑、尧安新村北院等小区成为全国典型,被住建部邀请介绍改造经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南京已累计改造1390个老旧小区,受益群众超40万户。

  雨花台区雨花苑小区,一场精心改造不仅使这个老旧小区“脱胎换骨”,加装的一部部电梯也成为小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小区一共33个单元,目前已有19部电梯投用,另有6部正在施工,剩余单元没有启动加装主要受场地等客观条件所限。”在负责小区管理的苏宜馨物业总经理陈海亚看来,这个退休老人占六成以上的小区,给老楼加装电梯是宜居的“加分题”,更是回应百姓关切的“必答题”。

  “一键直达!没想到一番努力可以让生活变得如此便捷。”雨花苑小区7幢3单元6楼居民王冰表示,每家分担几万元加装一部电梯,彻底解决了爬楼的烦恼,“这是一笔幸福账!”

  让城市更宜居,破解居民垂直出行问题,南京不断完善政策,形成“业主主导、政府搭台、专业辅导、市场运作”的南京加装电梯模式。在允许业主提取公积金和使用住宅维修资金增设电梯的同时,政府还掏出“真金白银”给予支持——对于2000年以前建成的非商品房住宅小区加装电梯,最高可补贴2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加装电梯1300多部,走在全国前列。

  (来源:南京日报)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