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14:00,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满怀热忱地走进南通紫荆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且意义深远的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旨在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深入了解中国核工业的辉煌发展轨迹,深刻感悟“两弹一星”精神与核工业精神的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
宣讲活动伊始,宣讲团成员吉福翎以1954年广西富钟县花山矿区杉木冲发现的“中国第一块铀矿石”为引人入胜的切入点,缓缓拉开了中国核工业波澜壮阔发展故事的序幕。“这块意义非凡、被称为‘开业之石’的铀矿石,在1955年1月15日被郑重地送进中南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现场观看了放射性演示,这一关键事件为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随着宣讲员声情并茂的讲述,小朋友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百废待兴却充满壮志豪情的年代,真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崛起而不懈奋斗的坚定决心。
紧接着,宣讲员全面且细致地梳理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三个30年”奋斗轨迹。在“白手起家,成就辉煌”的第一阶段(1955-1985),宣讲员着重讲述了“两弹一艇”的艰辛研制历程。面对1960年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的困境,中国核工业人喊出“为彻底实行自力更生方针而奋斗”的口号,攻克重重难关,先后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研制周期仅2年8个月)、第一艘核潜艇下水(零部件与材料全自主研制),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进入“开放吸收,自主突破”的第二阶段(1985-2015),宣讲焦点转向核工业“保军转民”战略与核电事业发展,从秦山核电站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到掌握多种先进堆型建造技术、中巴恰希玛核电站合作标志中国核电“走出去”,展现了核工业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成果。在“创新驱动,引领潮流”的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宣讲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的重要指示,介绍了中国在核聚变研究(如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突破)、华龙一号技术研发应用等领域的领先成就,彰显核工业的创新实力。
宣讲过程中,“精神传承”环节格外动人。宣讲员深入解读“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强核报国、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内涵,还分享了邓稼先、郭永怀、程开甲等科学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事迹,他们为核事业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让现场气氛庄重热烈。
宣讲接近尾声时,宣讲团成员与听众共同回顾中国核工业70年奋斗历程。互动环节里,小朋友们踊跃分享收获,纷纷表示被核工业人精神打动,将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宣讲团成员也表达了让更多人了解核工业、从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的期望。活动最后,南通大学“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的成员与紫荆花社区的孩子们亲切合影,定格下这段传递红色精神、共筑强国梦想的珍贵瞬间。
本次宣讲活动成效显著,不仅让紫荆花社区居民全面了解中国核工业的辉煌历史与时代价值,更让“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精神种子在听众心中生根发芽。宣讲团后续将持续开展红色宣讲活动,以身边人讲国家事,用红色故事滋养初心,引导居民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