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阳市司徒镇经发局工作人员陪同下,兴业银行丹阳支行将100万元的授信协议送到丹阳市爱惟尔眼镜有限公司。“参加完政府组织的政银企对接会没几天,银行的授信就拿到手了。”爱惟尔眼镜总经理许根生说,这笔授信将用于企业生产线的更新换代,今年,企业的树脂镜片产量有望突破300万副,销售额将突破2000万元。
年产镜架超1亿副,镜片4亿副,其中镜片占全国生产总量75%、世界总量40%……眼镜产业是丹阳最亮丽的城市名片。“大家都知道丹阳眼镜,但要问丹阳有哪些眼镜品牌,除了海昌、万新、明月之外,其他品牌很多人却说不上来。”丹阳市眼镜商会秘书长袁红锦坦言,品牌附加值低、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等问题,制约着丹阳眼镜做大做强。
如何把“丹阳眼镜”这张城市名片擦得更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们将以强烈的转型意识加快眼镜产业提档升级,把‘眼镜之都’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丹阳市委书记王成明说,将大力推动眼镜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梯次化推进眼镜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构筑眼镜产业文化与品牌优势,实现从单一“制造+市场”模式到“制造+市场+健康+时尚”模式的转变。
今年1—9月,丹阳市眼镜制造业销售收入90.94亿元,同比增长10.32%。
在万新光学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该公司新研发的“易百分”延缓儿童近视加深镜片正从自动化生产线上批量产出。“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极速车房自动化率提升29%,48小时交付率提高到95%,每天可生产2.1万片镜片。”万新光学董事长汤龙保说,这一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为全行业首家、全省唯一一家获得职业技能等级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企业,万新光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打造“万新学苑”、开展“师徒结对”,搭建职业发展立交桥。企业自主引进培养的首席技术官黄昱勇,先后入选丹阳“丹凤朝阳”人才计划、镇江“金山英才”人才计划。
丹阳市代市长宋飞雄介绍,该市出台丹阳眼镜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行动方案,试点企业“能级工资”改革,让职工在技能提升的同时提高收入。目前全市眼镜行业已有1.8万余名一线产业工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1617名技术人才获得技术等级证书,其中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1421人,培树了一批“眼镜工匠”。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资本是企业发展助推器。8月18日,注册制背景下的“国产品牌镜片第一股”——明月镜片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明月镜片净利润为5780.5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3%。“以品牌和研发的双轮驱动提升产品品质,打造消费者真正认知的中国品牌。”明月镜片集团总裁谢公兴说,上市保证了企业充足的现金流,大幅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为打造“品牌效应”,2014年“丹阳眼镜”注册为集体商标,是全国工业类别中唯一的眼镜类集体商标。近年来丹阳积极推广“企业+商标+市场”行业化运作模式,引导生产经营主体申请商标注册、使用自主品牌。目前丹阳眼镜行业拥有注册商标3900余件,包括中国驰名商标8个、省著名商标16个。同时,丹阳还创成“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眼镜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轻工业先进产业集群”等多个区域品牌。
“选好款式、把度数发给客服,拍下即可发货。”10月28日,在位于司徒镇的丹阳眼镜电商产业园内,6个公共直播间全满。作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丹阳眼镜电商产业园所有公共区域均对入驻企业开放使用。“我们还引进了物流、知识产权等第三方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司徒镇党委书记蒋敏说。
镇江海关定制专项方案帮扶丹阳眼镜行业出口,安排专人对接企业,提前掌握出口计划,保障出口眼镜高效通关。镇江海关驻丹阳办事处综合业务科科长陈丹军介绍,今年1-9月,丹阳市眼镜进出口34.38亿元,同比增长28.49%。
8月13日,丹阳眼镜城展览馆对外开放,成为当地又一个网红打卡地。丹阳坚持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眼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商务办公、影视表演等于一体的丹阳国际眼镜城,每年吸引30万人次到此“配镜一日游”。当前,总投资80亿元的丹阳眼镜风尚小镇正在加紧建设。“以小镇建设为依托,发展眼镜+时尚、眼镜+科技、眼镜+文创、眼镜+医疗等多个消费场景,进一步提高丹阳眼镜的附加值。”小镇公司总经理赵华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