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也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今天(9月19日)上午,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在南京正式启动。记者了解到,本次考察是继2006、2012和2017年后的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
中国渔政科考船
上午9点,在南京渔政趸船码头,记者看到中国渔政031、中国渔政038等四艘科考船整装待发。专家团队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鲸豚类专家陈炳耀介绍,在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就成为了生活在长江中的唯一淡水鲸类:“目前长江江豚是中国长江内特有的淡水鲸豚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当中,目前是极度濒危的。它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状况的指示物种。2006年到2012年它的下降幅度非常大,近几年下降趋势有所缓解。”
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启动仪式现场
长江江豚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能猫”,但受长江干流高密度航运和水污染等影响,其一度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种群极度濒危。2021年2月,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
陈炳耀介绍,这次考察是继2006年、2012年和2017年长江淡水豚考察后开展的全范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栖息生境质量普查,也是长江十年禁渔后首次流域性重点保护物种考察,对于长江江豚乃至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可以全面掌握全国长江江豚的总计数量以及栖息地的状况,科学分析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梳理濒危因素以及目前所采取措施的效果。”
科考人员部分监测设备
这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的总范围包括长江干流中下游段约1600 km江段,洞庭湖、鄱阳湖湖区及部分长江支流江段,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科考队专家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介绍,考察具体将采取“先干流、后两湖”的分段、同步考察方式,不再是“一支队伍干到底”:“目前长江江苏段是从苏皖交界一直到长江口,事实上包括了两个省份,考察计划预计用时8天,考察队伍超过30人。而整个长江干流的流域考察,从宜昌到长江口,一共安排了4支考察队伍,分了4个段,每段的长度大概在400公里左右,用时计划都是8天,最终完成整个长江从宜昌到长江口的考察。”
中国渔政031号科考船启航后,在江面航行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2012年和2017年已开展的2次流域性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本次考察在整体考察设计和新技术运用上也有了更多升级,例如运用影像辅助观察系统和环境DNA技术两种新型监测技术,连续对考察水域实施同步拍摄,加上后期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的辅助,可以同步记录长江沿岸带生境、岸线、航运等环境信息,并对长江江豚分布数量极少江段的分布信息进行补充。刘凯介绍:“比如通过影像设备来实时监控后,通过连续对考察水域实施同步拍摄,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观察队员观察能力差异导致的种群数量估算误差,客观记录和分析长江江豚种群现状。通过几种技术相结合,让观测的结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李秋雨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