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真正的荣光不是打了40次的胜仗,而是颁布了民法典。”
——拿破仑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既然民法典姓“民”,那就意味着它是以民为本。在《民法典》实施一周年之际,《民法典》是否得到顺利实施,能否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社会认知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民法典走基层”小队一方面旨在了解社会公众对《民法典》传播的偏好以及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探寻《民法典》传播的内在规律,以此来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民法典》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精准的决策建议。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宣传活动,能够让居民们更加了解《民法典》,学习《民法典》,充分认识《民法典》与自己的关系,更好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调研准备
针对这次实践课题的社会性,小组成员们统一决定采用问卷法和对于调查对象的简短采访总结。一方面,使用调查问卷作为调查手段能最直接的收集到基层群众对于民法典认知度的有关信息,而且在涉及东中西部三市、较为广泛的地域基础上,使用调查问卷作为调查手段最为高效,得出的结论也更全面且具有比较价值。
调查问卷的核心是问题,本次问卷由队长带领设计,并在指导老师刘青文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多番修改,最终臻于完善。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最合适的问题来收集到最客观的结果成为了本次实践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小组成员首先研究文献资料,并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很多待选问题。最终的调查问卷问题涵盖《民法典》生效后和之前增加的新规定,涉及和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比如有关物业管理方面的规定、小区业主的权利、居住权的主要内容以及离婚冷静期制度的适用等等,并设计出了科学的调查对象归类法以便于后期的数据分析,同时还巧妙地将主观性问题通过问卷直选的方式客观地体现出来。小小的一份问卷,凝结的却是整个团队的智慧和诚意。
团队成员在鼓楼校区讨论实践规划日程安排
二、发放问卷
在实践过程中,调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线上发放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通过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开展宣传,鼓励人们参与问卷调查。考虑到中老年人对线上问卷调查存在条件限制、填写困难等问题,团队成员同步采取线下调研方式,走到街头巷尾中对中老年群体进行调研,通过向不特定的中老年人发放自填问卷,以减小线上发放问卷对受访者年龄结构的影响。小组成员们预计是线上收集200份,线下收集50份。大家把问卷的链接转发到各自的亲友群和朋友圈里,还有请了一些好友帮填,线上收集问卷的质量还是很高的。线下的问卷收集主要在人流聚集的居民小区和市民广场。1月里寒风瑟瑟,成员们都裹着厚重的棉袄。为了方便分发问卷,组长提议大家会跳舞的来一段街舞,音乐响起,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跃动了起来,既暖和了身子,也吸引了更多居民们的目光。总的来说,分发和收集问卷的过程还是顺利的,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就已经收集到了快60份有效问卷。
热心民众积极填写问卷
三、访谈调查
访谈部分放弃大规模聚集的普法宣讲环节,灵活访谈记录和录音录像方式。正月初五上午,成员们在小区广场上随机采访了一位阿姨。因为阿姨需要去菜场买菜,我们决定采取边走边谈的访谈方式,并以录像的方式记录。大家先找到阿姨接洽,征得阿姨的同意。阿姨十分热情地答应了,为了不影响阿姨买菜,成员们也迅速展开了访问。首先,小组成员对阿姨的基本状况进行了一番了解。阿姨很关心时事,平时通过手机、电视、报纸等了解时事信息,“凡是新闻上有的(时事)阿姨都看”。不过,阿姨对大多数具体问题的回答准确度并不太高。比如,关于未出生的胎儿是否享有继承权利,阿姨表示“不了解”;关于“离婚冷静期”具体是多少天,阿姨表示不明白这一术语的含义。由此看出,民众对于《民法典》具体内容整体认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数据研究
值得欣慰的是,在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过程中,成员们发现在251份有效的问卷中,90.83%的人听说过《民法典》,群众知晓率非常高。这说明经过一年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民众对《民法典》的知晓率非常高,形成了明显的宣传效果。其中,婚姻家庭编的内容最受群众关注,74.50%的调查对象对婚姻家庭相关内容表示更有兴趣。
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体上各年龄段人群表现出的学习、认知意愿还是相对被动,主动了解乃至系统学习《民法典》的人群占比不高。在传播形式上,77.68%的调查对象倾向于通过视频形式了解《民法典》,视频已成为主要的普法传播形式。
线上问卷中的部分题目
五、结论
民法典,为人民所书写。通过这次实践,“民法典走基层”实践小队的成员真正意义上的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民情,并尝试着用科学的数据去解读展现调研成果,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在实践过程中,组员们严格遵循属地的防疫政策,分发问卷、访谈过程中全程戴口罩,保证了自身和受访者的安全。莫道浮云终蔽日 严冬过尽绽春光。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很快可以彻底战胜疫情,山河无恙,绿水青山带笑颜。
图文供稿:薛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