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要注意心脏性猝死的防护。有数据统计,气温每下降10℃,总冠脉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就会增加11%,冬季猝死发生的概率更是占了全年的50%以上。因此,冬季,我们要特别注意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警惕心脏性猝死高发的十大“魔鬼时刻”:
气温骤变。人体对温度变化会进行调节,但突然的气温变化会对人体调节系统产生一定压力。比如,当气温骤降时,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这会为一部分人带来健康隐患。一项研究发现,在众多的天气参数中,寒冷、风大和日照时间缩短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其中,气温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最为明显。一般来说,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猝死的高峰期。
二、暴饮暴食。研究表明,每13例心梗患者中,就有1例在发病前曾暴饮暴食;并且,在暴饮暴食后的2小时内,心梗的风险更高。同时,过量饮酒会引起大脑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也可诱发心律失常。临近过年,亲朋聚会,要警惕多饮多食,每餐七分饱就够了,多吃蔬菜水果,尽量远离高油脂、高能量、低营养的食物。老年人更要少吃多餐,尽量不喝酒。
三、用力排便。用力排便时,会引起腹压、血压升高,同时心率也会加快,这时候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发生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可引发心肌梗死。而且血管压力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容易把血管壁上的斑块冲刷下来,这些斑块会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梗甚至猝死。建议每天尽量同一时间排便,排便时不要过于用力,大便不顺畅的时候可以用开塞露辅助排便。平时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和粗粮。
四、洗澡。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而且长期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的缺血。饭后由于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也不能洗澡。建议不要在餐后和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洗澡水温应和体温相当,时间不宜过长,10至20分钟即可。
五、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也会让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甚至直接诱发心梗。建议运动以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为主,冠心病患者、老年人尽量避免竞技类体育运动。
六、情绪波动。情绪波动会让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心跳加速、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从而引起胸痛、气短、休克等症状。看电视、打牌、下棋时常久坐不动,若情绪突然激动,血压会一路飙升,心率增快,容易诱发心肌缺血。
七、压力过大。连续加班、长期压力过大,交感神经系统会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可能引发心脏病。
八、早上起床。早晨清醒的时候,身体各个器官还没有完全苏醒,这时候猛地起床,很可能对心脏、关节造成突然的负担。建议早上醒了之后,先躺十几秒,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关节,再缓慢坐起,然后过几十秒再下床。
九、打呼噜。打呼噜不是小事,而是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夜间急性心肌缺血,严重时还会诱发急性心梗。建议睡觉打呼噜严重的人,赶紧到呼吸内科就诊,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检查,确定是否为睡眠呼吸暂停,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排除风险。
十、过度悲伤。我们的心脏节律受到植物神经的支配,其中,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心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当悲伤情绪无法排解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分泌出大量激素,使心跳加速、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继而引起如胸痛、气短和休克等症状。
除了要注意这些“特殊时刻”的猝死预防,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后伴心脏射血分数(EF值)低下者、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者、有心脏骤停家族史者、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心衰者、有肥厚型心肌病等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需要随时监控身体情况,并遵医嘱和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是否选择接受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疗法。ICD是目前预防猝死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它可以在十秒钟内自动识别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并发放电击除颤,预防猝死的发生,挽救患者的生命。临床数据统计,ICD可以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使心脏性猝死风险减少80%。
年底将至,家人团聚,马上就要迎来新的一年。关注心脏,远离猝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