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投稿

南京特教老师两登“诗词大会”

2021-03-31 10:49:08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二期节目中,来自南京市聋人学校的陈燕老师惊艳亮相。令人的动容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她用手语让无声世界的孩子们感受诗词之美。3月20日晚第四期节目中,凭借答对最多和速度最快,陈燕再次从与选手共同答题的百人团中脱颖而出。采访中,陈燕老师三句不离古诗词,在她看来,只要打开这扇窗,于无声世界也能品尝与东坡饮酒、稼轩论剑、少游夜话的人生诗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两次登台不虚此行,录节目“以诗会友”

最近一期节目中,江苏元素不少,比如“声临其境题”部分,节目组就来到位于江苏昆山的昆曲博物馆,拍摄有关昆曲的古诗出题。而特教老师陈燕再次冲到攻擂资格争夺赛,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飞花令、超级组合飞花令等又看得观众酣畅淋漓。

陈燕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南京市聋人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镜头前的陈燕老师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气质温婉,淡定从容。“很开心能带着人生诗意,跟全国观众一起成长,也给我的学生们带来正向激励。”录制节目的过程重在“以诗会友”,前所未有的诗词雅集。说起诗友,陈燕很快乐,“像少年团、家庭团里的孩子,天然跟老师有一种亲近感,休息的时候,他们会让我教他们手语。之前大家还到南京来聚会,举办诗歌寻春之旅,特别开心。”

爱穿旗袍的她活得像“古人”,唯有诗书藏于心

陈燕的诗词积累源自家里的读诗氛围。“对诗书最早的记忆,是酷爱古典文学的父亲每日对着牙牙学语的我吟诵古诗文。4岁念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父亲择每句后3字用以习字,于是,我写的第一张毛笔字就是‘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

共同的诗词爱好,也让陈燕邂逅另一半。“谈到为何选择投身军旅,他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还说,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看着窗外的青山,读着手中的诗词,是战地生涯中难得的休憩。”陈燕也多次参与爱人单位组织的诗词大会,担任主持,战士们的才情与可爱令人惊喜。

好玩的是,才四岁的女儿,自小跟随家人学诗,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也喜欢当小老师,像妈妈一样教大家念诗。在她看来,“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美好的诗歌种子,这是我所能做,也在做并且乐意一生去做的事。”

生活中的陈燕,活得有点像古人。她喜欢自己做女工,手工做旗袍、画画。学生每天到教室早读时,陈燕常拿一册书在读,学生也会好奇,她在读什么书。“其实我也是唐诗宋词反复读,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繁华落尽,唯有诗书藏于心。”

于无声处体验诗歌之美,人生无处不修行

陈燕老师登上“诗词大会”,学生们特别开心,他们不仅录制了为老师加油打气的视频,还在班级日志中写下对老师的祝福。有学生说,特别喜欢陈燕在节目中说的一段话,“人生无处不是风雨,但是人生也无处不是修行,就像我的学生一样,但他们无惧人生风雨。”学生写道,“确实我们听不见,但我们通过诗来探索这个世界,这也是陈老师的期望。”

将这些有听障的孩子们带入古诗词的美妙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处中,陈燕发现,“这些从小住校的孩子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其实他们内心很渴望与人交流。”“诗词是最富有意象和美感、最蕴含深情的,而他们最缺失与最渴求的正是情感、共情、理解、鼓励、慰藉……诗词成了我们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陈燕说,学生们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少,《静夜思》这样的思乡的诗歌他们就能读懂。而且听力有障碍的孩子,往往作为补偿机制,视觉上有优势,所以就引导他们用画面去表达诗意。再比如带着他们游览乌衣巷、凤凰台,读元宵诗歌,设计了很多主题活动。

为了让聋人学生系统性学习中华经典,学校还开设了“诵诗习字”课程。“学生们发现,诗词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即便是理解不深,光读就会觉得很美,直观感性体验就能够感受到诗歌之美。”陈燕说,诗歌给他们也带来一种情感抚慰,“无论是仰天大笑出门去,还是乘风破浪会有时,都带来推动人前行的力量。慢慢地,诗词就成了闺蜜,陪伴多年的老朋友。”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