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玲,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曾主持《社会大观》《婚育新风》《健康生活热线》等,1997年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先后获省级以上播音和论文奖项40多个。戏曲故事《徽州女人》获1999年度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广播播音一等奖。
“新闻播报要字正腔圆,质朴真实;文艺播报可以略显夸张,变换音色塑造角色;电影解说、故事播报则又需要另外一种播音风格。”说起播报节目,有着40年播音生涯的方玲娓娓道来。从1970年进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到今年上半年刚刚退休,方玲一直坚守在播音岗位的第一线。方玲有着温柔而平和的声音,她说自己对广播充满执着的爱。
从造船厂到省电台
方玲说,自己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要得益于小学老师的帮助。1964年,年仅10岁的方玲作为安徽省惟一的小学生代表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当时的方玲在芜湖市上小学,“因为参赛者的普通话一定要过关,当时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就专门把我接到她家,培训了半个月的语言课。老师的丈夫是大学教授,还教我识字,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普通话。”
正因为这段经历,方玲对朗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校园广播站里,每到课间,方玲就会给同学们放放唱片,读读小文章,普通话越来越流利,对广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初中毕业后,方玲到芜湖造船厂当了一名普通的车工。工作不到两个月,她的播音才能被领导发现,被推荐到厂部兼任播音员和通讯员。既要当车工又要采访写稿,方玲的工作量加大了许多,但她却乐此不疲。说起从造船厂到省台,方玲回忆起来脸上也充满快乐的表情。“当时厂部的广播大喇叭就对着长江江面,从合肥到芜湖必须要坐40分钟的轮渡,在轮渡上可以清楚地听到我的播音。省台记者到厂采访,在轮渡上听到我的声音觉得不错,就找到我并把我借调到省台学习播音3个月,后来我就正式留下来了。”
传递信息有成就感
“是电台播音组培养了我。”方玲回忆道,“刚进省台的时候我只是普通话不错,但这跟播音完全是两码事。”
在播音组前辈们悉心指导下,方玲学会了胸式发声等科学的发声方法,克服了声音发紧的毛病,也训练出语音播报的规范。“当时我负责播报天气形势,是用记录速度来播,每句话播两遍,包括标点符号。因为当时的天气预报没现在这么先进,我们根据省气象台提供的信息播报,下面的市县再根据我的播报内容绘制云图预报他们当地的天气,所以我们的预报很重要,要慢,要全,要规范,不能出丝毫差错。”
方玲播过各种广播文体,各具特色。1999年,方玲播的戏曲故事《徽州女人》荣获“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广播播音一等奖”,这是中国播音界的最高奖。“播音是二度创作,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的音调、音色和风格去演绎。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积累不够,后劲不足,觉得困难,到现在这么多年的锻炼和成长,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
2004年,50岁的方玲开始主持《社会大观》,这是一档政策性的直播节目。不仅如此,方玲同时还主持《安徽人口》《婚育新风》《信访之声》《健康生活热线》等其他咨询服务类节目。“当我把播报的信息传递出去,让听众们了解知道了,这是我觉得最有价值最成功的时候。特别是听众打电话来咨询相关的技术政策或索要联系方式的时候,是我觉得最高兴的。”
复合型人才最缺乏
“我们是流动人口大国,广播在针对流动人口方面,比如开车族,比如打工者,有自己的优势。”方玲清楚地意识到,广播要想很好地发展,必须把它的伴随性和服务性拓展得更加全面广泛和专业细致。“我觉得广播必须逐步建立四个平台:一是咨询,比如现在的交通广播、新闻广播、经济生活广播;二是解读,解读大政方针政策,剖析社会热点问题;三是互动交流,广播可以轻松实现多地联动,应该发动更多的听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四是倾听倾诉,比如情感类或是心理类。”
方玲直言,念稿子容易,念好稿子难;做节目容易,做有品牌效应的节目不容易。“根本在于播音主持人的缺乏,我们缺乏既懂广播传播规律,又善于经营广播产品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只懂广播技术或者只懂广告营销的人。”
方玲对不断发展进步的新技术也有自己的想法。
“广播也需要与时俱进,跟新技术融合起来,比如可以给听众定制个性化的广播产品,让广播产品的忠诚度、粘附度更高,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这应该是广播未来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吧。”
虽然已离开了播音主持工作,方玲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她喜欢打太极拳,喜欢诗朗诵,积极参加一些公益主题活动,她说自己下一步计划就是去社区做志愿者。“现在有很多城市生活驿站建在社区里,但大多是教学唱歌跳舞,或者课文作业辅导,教诗朗诵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