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有志,学贵有恒,我成为儿科医生,是冥冥中的天意。我的青年时代,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1977年恢复高考,知识青年通过学习能够改变命运,拥有更好的前途。我勤奋苦读,参加了1983年的高考,顺利考入福建中医药大学。
医学课本都是大部头,知识点繁多,阐述晦涩深奥,学起来十分枯燥,仅凭热情远远不够,还要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由于学医是我的儿时理想,我从学习中找寻到许多乐趣,五年坚持下来一点不觉得辛苦。
为什么选择做一名儿科医生?原因很简单:我性格开朗,有耐心、有责任感,爱和孩子打交道。能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我非常自豪。工作之余,我会关注儿童教养方面的文章和书籍,看到好的内容就记录下来,对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经常和家长朋友们探讨交流。 作为发育行为科医生,我们不光要医孩子,更要医父母。一个男孩子站在那里,挤眉弄眼,胳膊腿像没地方放似的,不停哆嗦抖动,总能引来异样的目光。很多抽动症孩子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治病四处奔波,来来回回折腾好几年,花了不少钱,孩子病情没好转,还把时间耽误了,信心就这么一点点耗尽,对孩子的前景十分悲观。这些时候,我往往是先安抚家长,让他们减轻焦虑,然后再向他们介绍天佑的中西医结合绿色疗法。 抽动症症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很大,抽动症的治疗离不开医院、家长、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儿科医生,恰恰充当着孩子与父母关系的粘合剂。抽动症孩子原生家庭的氛围普遍不佳,父母性格急,脾气大,爱吵架,经常在辅导作业时责骂孩子。在长期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重重压力,逐渐变得焦虑、自卑,出现多动、抽动的情况。 2020年10月17日,一位女士领着个大男孩进来,她气质文雅却一脸忧愁:“郭主任,您好!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但是管不好自己儿子。他上课爱讲话,和学校老师对着干,撒谎逃学。患抽动症四年了,上海也去看了,药就没停过,但症状一直没有好转。”
我一边写病历,一边抬头观察男孩,他有挤眉弄眼、耸鼻撅嘴、频繁张嘴等明显的面部表情,不时喉部还会发出“吭吭”声。从这位刘女士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是剖腹产,出生时3.3kg。我看了看男孩的眼睑和舌苔,判定他肝火旺盛,体质较差。这一系列“反常”的表现,不单是抽动症的问题,还伴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让他难以保持专注和久坐。
刘女士表示,孩子今年11岁,平时比较调皮,也不知道是不是处于叛逆期,连她这个当老师的妈妈都管不了,所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天佑。
“几年级了?你能和我说一说上课的表现吗?老师对你有什么评价?”我询问这个孩子。 “我举手了,不是故意的,控制不住弄出声音,同学都笑我。老师问的问题我都会,就是不喊我,我就自己答出来了,然后老师就说我不遵守纪律。” “所以你觉得老师不理解你?”我拍了拍孩子的肩膀,以示安慰,并让助理领他在外面等一会儿。接着,我和刘女士作了进一步深谈。 “你这个儿子很聪明,是个好孩子,但是早期抽动时没能得到有效治疗,导致他现在注意力、性格、心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刘女士脸上闪过一丝难过的神情,我见状忙宽慰道:“不要紧,先做检查,给他加做个心理评估,一会儿我们再沟通。” 半小时以后,刘女士和男孩拿着检查结果一同走进来,我仔细浏览了下报告。不出我所料,诊断是中重度的抽动症,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同时孩子心理也需要疏导干预。 刘女士非常认可评估结果,对后续的诊疗方案也细细聆听,因为家就在南京江宁区,离得近,她选择了门诊治疗:运用中西医综合康复体系,中医穴位配合物理仪器及中药汤剂,为孩子改善症状。我嘱咐她:“你要和他的班主任沟通,做到三不:不提醒、不指责、不过分关注。包括家里的人,学习要求先放一放,给孩子营造轻松的环境,平时多陪伴,多进行户外活动,试着和孩子做交心的朋友。”刘女士连连点头。关于亲子间氛围的营造,我在给家长做公益讲堂的时候也讲过,抽动症孩子的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欣赏和激励孩子,而不是指责打击。 一天,我微信显示有新的朋友添加,备注是“学校老师推荐”,我加了这个陌生人。紧接着一段文字跳出来:您好,您是郭小州主任吧?我儿子也有眨眼、清嗓、耸肩这些小动作,而且控制不住。他学校的老师把您的微信推给了我。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她家的孩子今年7岁,名叫小星(化名)。之前疫情期间学校要求发视频到群里,刘女士正是她儿子的语文老师,就留意到孩子有抽动的毛病,而且和她儿子之前的情况很相似,于是就与小星的妈妈沟通,向她推荐了我的微信。 第二天,刘女士带孩子复诊,小星的妈妈跟她结伴而来。通过检查评估,确认小星也是抽动症。就这样,两个孩子一起在天佑接受治疗。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和体质调理,两个孩子眨眼、清嗓、耸肩的问题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妈妈口中那些课堂上的“坏习惯”,也得到了控制。现在,两个孩子已经以良好的面貌重返校园。
金杯银杯不如家长口碑,带到我这里看的孩子遍布全国各地,内蒙古、天津、山东、浙江、江西等等,这位刘女士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她很认可医院,认可我的诊断,先后介绍班级好几个孩子到天佑来看病。看到孩子们康复后家长的笑脸,我觉得再多辛苦都是值得的。 我在门诊时,常对患者父母强调:“小孩的问题,不只是哪一个人的责任,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引导。父爱如山,给孩子温暖坚实的依靠;母爱似海,让孩子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爸爸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帮助妈妈分担,孩子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性格也会变得坚毅阳光。孩子就像握在手中的风筝线,家长和他相处要收放有度,不能管得太严,也不能完全不管,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找准人生的方向。”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很欣慰当初选择的是儿科。从事儿科临床30余载,慢慢习惯了从孩子们口中的“郭叔叔”变成“郭爷爷”。我热爱这份职业,更享受当下的工作状态,我愿把毕生的心血倾注在这群可爱的孩子身上。(记者冷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