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时代
——南师大学生调研团探索疫情过后引领学生职业价值观新路径
“价值观是环境与教育长期影响的结果,具有社会依从性。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人的价值观多表现为一种量的变化;但是,当环境产生一种巨大的变迁时,往往会引导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质的变化或主导价值观的转移。”近期,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调查团队开展了关于经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问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在教科院胡湜副教授的指导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苏、贵州、浙江、湖南、山东等多个省市的学生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系统分类和深入研究,此次实践的成果将较为直观地展现出后疫情时代下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为如何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带来新的思考。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种类划分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在其所著《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提出13种价值观:成就感、审美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家庭与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利、安全感、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我国学者阚雅玲将职业价值观分为收入与财富、兴趣特长、权力地位、自由独立、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环境舒适、工作稳定、社会需要、追求新意12类。
本团队在此基础之上,针对疫情之下学生的三种职业价值观提出变化的假设并进行调研,依次为利他主义、安全感和经济薪酬,并探讨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同时小组共同设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课程,帮助引领新时期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职业价值观确立。
本次实践的成员主要为教育科学学院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基础,在文字编辑、数据整理分析、深入分析、组织管理、精专细心等多方面有所擅长,在本次学生价值观的实践探索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团队前期阅读了大量资料,整理了有关职业价值观、利他主义、安全感、经济薪酬等多项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了不同价值观的概念、差异的界定,为数据的深入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成员们精致细心的准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调研借助线下访谈和网络推广,获得了多省市的大量数据支撑。收集到的数据包括疫情前后个人职业价值观变化认知情况、社会职业价值观变化认知情况、家长职业价值观变化认知情况、疫情前后职业价值观描述等等,为后期分析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方向和原因及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参考。
通过本次暑期调研实践,学生价值观变化探究团队收获颇丰。队员们走出课堂,拓宽了知识视野,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成员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效率,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调查研究的基本素养;作为大学生群体,成员们经过此次实践提高了关注学生价值观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意识,培养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的责任感。
文:南京师范大学 后“疫”时代——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调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