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研发平台是各类创新要素的引力场,常州创新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好这些平台的创新策源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为此我市提出,每年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30家以上,更大力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打通科、技、产“回路”,实现从“0”到“1”再到“N”的产业化裂变。
进入3月,常州科教城内的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各大实验室都非常忙碌。作为大连理工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成果转化平台,来常13年来,研究院已经与中车戚研所、万帮、常州建科院、紫龙药业、天合光能等300多家型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其中,去年研究院服务企业产值超2000万元,孵化了7家高新技术企业。受常州新出台的创新政策引导,研究院正在抓紧与各大板块科技部门进行对接,更大力度与企业联合共建研发平台。
“研究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生,开展技术攻关等等形式,不断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院长李强介绍说。另一方面,研究院还会投资一批与自身学科关联紧密、符合常州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来输出知识产权能力、科技管理能力和产业孵化能力。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创技术核心化、管理模式企业化、运作机制市场化,已经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去年9月入驻科教城的北航常州智能物联创新中心,就是这样一家研发机构。中心将北航计算机学院的科研成果优势、人才团队优势,与常州智能制造需求双向融合,开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研究,寻求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培养行业牵引性企业,助力常州国际化智能制造名城建设。
北航常州智能物联创新中心主任马俊杰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实际上是原始技术创新、高端人才、产业培育、科教资源等多种元素的大融合。中心在这其中将起到杠杆作用,把这些资源整合好、利用好、发挥好,让常州科教城和北航母体形成资源互动。
今年刚刚出台的《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对获得国家或省立项并有资金支持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市、区两级按国家或省实到资金的1:1配套支持,给予国家级不超过1亿元、省级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
支持由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公司、团队和地方共同投资,以诺奖获得者、院士等知名专家及其团队为核心,人才团队控股的新型研发机构,政府承担设备、场地等重资产投入,给予基金支持,并分期分档给予前期运营经费,不超过新增总投资的20%。
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对以“企业主体+人才团队+产业基金”模式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每年选择10-20个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给予重点支持。
作为常州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拥有40多家公共研发平台,其中有10多家省级研发平台。“创新20条”政策出台,也将助力常州科教城在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
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蒋鹏举表示,科教城将在新引进平台载体时,对接国家资源、国家平台,采用新型研发机构团队持股的方式,来打造新的平台载体。对于原有的科研机构,特别是科教城内现有的40多家科研机构,科教城将鼓励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激活更多创新活力。